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信息专题荟萃正文

逐梦深蓝,江苏有了自己的海洋大学——写在淮海工学院更名江苏海洋大学之际

发布:2019-07-17 13:59分享:

新华日报2019年7月9日A4专版


6月12日,教育部致函江苏省政府,同意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成为中国大陆第六所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等学府。逐梦深蓝,江苏有了自己的海洋大学。

淮海工学院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发展、推动江苏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原名为“淮海大学”的省属本科院校,并先后并入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建校30多年、办学60多年来,学校秉承“严师尊道、明德至善”的校训,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实践办学,探索出一条与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响应国家需求

肩负海洋高等教育时代重任


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淮海工学院是我国较早从事海洋教育的高等学校之一,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对于贯彻海洋强国战略,扩大海洋人才供给,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是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连云港,区位条件独特,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多个战略叠加,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点。去年11月,连云港成功获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承载着推进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深度合作创新、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的任务,对海洋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但是,一直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陆海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要实现均衡发展,就要坚持陆海统筹,需要大力发展海岸带经济,推进苏北振兴。

淮海工学院长期坚持“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发展战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沿海发展和海洋经济振兴为己任,为江苏沿海地区、连云港海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对于加快江苏“海洋强省”建设,促进沿海地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是提升海洋科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江苏海洋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五位;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十一位,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数量排名全国第五位。从全国海洋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全国海洋科教区域布局,以及江苏省区位优势来看,江苏急需大力扩大海洋科教规模,提升海洋科教水平。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校主动适应江苏高等教育优化结构、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本科教学为第一中心,在学分制改革、通识教育、大类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海洋意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基层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海洋人才。

长期以来,学校牢牢抓住建设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面向海洋拓展办学空间,凝练海洋特色学科方向,大力推动海洋与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涉海专业和学科,建成涉海二级学院5个,63个本科专业中,4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与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密切相关,几乎覆盖了江苏所有的海洋产业门类,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学校加强与国家及地方海洋系统合作,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多个涉海企事业单位组建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成员单位,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成立连云港市海洋与船舶工程研发服务中心、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涉海平台,极大拓展了办学空间。


回顾办学历史

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回响着时代的足音


淮海大学(筹)是在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措施指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决定,报请国家教委批准,于1985年5月创建的苏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筹建顾问,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等12所省内著名高校对口援建12个本科专业。

这是当年江苏省仅有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这也意味着连云港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2010年2月该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根据江苏省学位办批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7月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6月,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学校的第一批建设者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投身校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学校从无到有,教学、生活条件逐步改善,1985年9月1日,4个专业100名新生走进了课堂,12所兄弟高校代培的85级学生也相继进校学习,淮海工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世纪之交,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6年,淮海工学院的在校生人数只有2654人。随着“四校合并”的完成,2002年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余人。淮海工学院正式迈入“万人大学”的行列。从2001年起,学校逐渐扩大招生范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四校合并”是连云港高校强强联合的过程,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师资力量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发展。

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连云港市也成为继徐州之后苏北第二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城市。

我国大陆海洋高等学校目前有5所: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而海域面积达40.9万平方公里的南黄海,缺乏独立设置海洋大学的支撑;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淮海经济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重要作用,但是该地区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洼地、高等教育洼地;江苏省内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67所,其中以“大学”命名的公办本科院校27所,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无论是安排海洋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强化淮海经济区人才支撑,还是均衡江苏高等教育布局,都迫切需要淮海工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

淮海工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承载着为振兴苏北、发展淮海经济区的历史使命。建校30多年、办学60多年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办学定位,为海洋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对于提升海洋科教水平、均衡区域高等教育布局,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专注科技创新

为海洋经济高质发展提供高“智”服务


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海洋强国战略等重大机遇,面向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和江苏沿海发展等国家战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成为全省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高地,成为驱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近5年,全校共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200多项专利获得授权,高影响因子论文实现了新突破。在各类科研项目中,涉海项目数量高达70%,成果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制剂、海水养殖、海洋药物、海洋信息与监测、海洋智能装备等各个领域。

王淑军教授团队的科研项目《医学组织工程材料海洋生物胶原蛋白评价技术》获得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也是学校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她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用海洋微生物发酵提取稳定的右旋糖酐酶,其系列口腔保健品龋齿抑制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为龋齿防治提供国产新方案。

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周立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陆海一体化空间基准”项目在连云港海域保护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这一系统的创建,改变了传统的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方法,为趋向动态化和实时化的海洋测量技术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空间基准支持,还将为“数字海洋”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基准。

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云飞博士带领的团队确立了我国第一个无人艇企业技术标准。他围绕海洋无人艇高端装备开发制造、新材料及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整合现有的船舶工程、智能控制、海洋信息等学科,以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为引领,促进传统学科转型发展。

围绕海洋药物研发,药学院院长、国家青年千人专家刘伟团队构建了国内先进的脂立方药物筛选平台。2017年,团队与豪森药业联合获批准为“江苏省抗耐药新型肿瘤靶向药物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列入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团队成员许恒皓、高嵩、卢辰等人通力合作,突破国外专利壁垒,与企业联合生产出47种快速限制酶,涵盖行业内80%以上的应用,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三,直接经济效益过千万元。

“渔民教授”阎斌伦带领团队开发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关键技术,在三疣梭子蟹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生产技术及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池塘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引领赣榆万亩梭子蟹养殖基地建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大规模推广应用。2014-2016年,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成果通过科技入户、养殖示范以及辐射推广等手段,在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推广,养殖面积达25万多亩,新增产值68.5亿元,新增利润20.9亿元。

学校为江苏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2017年,学校被农业部遴选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和藻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这也是少数几个依托高校而建立的综合试验站,是国内工科院校入选农业体系的唯一建设单位。

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金奖第一名,大广赛学院奖金奖、数学建模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近5年,全校学生共有2500多人次在全国创业创新竞赛、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中获奖,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7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取得专利43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