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刘海燕:我国大学书院制育人的现状、模式与挑战
本文为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党委副书记刘海燕副研究员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刘海燕,中共党员,黑龙江哈尔滨人。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大学教与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等各类课题近1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基于就经验视角》获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江苏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在今年回归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基础性学历,淡化专业,以及强调通识教育正成为本科教育改革重要趋势,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在此给大家分享我对书院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大学书院制改革现状
英国古典的牛津、剑桥大学因其住宿学院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的21世纪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了一股书院制改革的浪潮。
(一)国外大学书院制发展
英式古典书院模式是内部自治的教学中心,他的“灵魂”是自由教育理念和精英的思维。英国古典书院的导师制、住宿制、古典课程,哥特式方庭院的书院环境设计、自治的理念都成为其他大学建设书院制的典范。
21世纪,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开始了书院制复兴之路,美国排名前25的高校有一半实行住宿书院制。在亚洲,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也都成为了书院制探索的先驱。
(二)国内大学书院制发展
中国大陆高校兴起书院制改革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推力:第一,对现代大学偏重于按学科专业传授知识而忽略人格培养的片面性的批判;第二,对通识教育的倡行;第三,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强调。
书院制改革希望基于整合学习与生活的理念,通过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加强课外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混合住宿等,形成对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希望通过构建课内外经验整合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2005年内地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书院制改革以来,我国大学书院数量逐年增多,到2018年为止,共有55所大学成立了173家书院,同时大学模式发展也日益呈现分众化发展趋势,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书院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开始逐步显现。
二、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
大学因其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取向,建设书院的动机、策略、资源各不相同,因而有不同的模式
(一)国内大学书院育人模式
1.按学生覆盖度划分。可分为全覆盖模式书院、分段模式书院、试点模式书院。不同书院模式有不同的制度特点,面临挑战也不尽相同。全覆盖模式书院涉及学校深层结构体制的变革,实施难度大,需要顶层设计,投入资源多,面临的冲突和协调问题也更复杂;分段模式书院更需要注意统筹设计通识教育、做好分流机制及上下年级学生的传承问题;试点模式书院推行较容易,但受益面有限,也容易边缘化。
2.按书院的育人目标。可分为精英模式书院、通识教育模式书院和生活模式数员。精英模式书院注重书院教育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规模小,旨在培养精英人才。通识教育模式书院这种“大学通识+书院通识”紧密结合,有一定规模,强调推行通识教育;生活模式书院主要以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书院,侧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3.按学生住宿情况的划分。学生住宿分配是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完全混住模式、跨大类混住模式、大类混住模式、相近专业混住模式等。但住宿模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过于剧烈的组织变革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矛盾、混乱。
(二)国外大学书院育人模式
国外大学书院大体可以分为智力驱动型和情感认知驱动型两类。智力驱动型住宿书院模式更关注“课程” “住宿生活”“书院环境”的紧密连接,关注书院课程的角色,把它作为大学学术使命的一种延伸,书院有教师和学工队伍双重队伍;情感认知驱动型住宿书院模式追求学生“情感的获得”和“学生综合发展”,关注书院的非形式教育活动,以学工队伍为主体,积极与学院建立联系。
书院之所以称之为书院有其共性的特征,包括明确的书院教育理念;具体可行的书院学习内容;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可持续的资源保证。但任何一种书院模式都不宜完全移植仿效,相反各校必须将自己独特的条件、或限制纳入建置书院的必然范畴,精心设计校本化的书院运行模式。
三、大学书院制面临挑战
由于大学书院制改革尚属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面临挑战。当代大学书院建设面临着五大比较严峻的挑战:对书院制的内在价值仍然没有达成一致;中国大学专业化教育组织模式与大学书院建设存在张力;开展书院制高校普遍面临书院和学院协同问题;教师的参与是书院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书院发展需要可持续的经费保障。
但我们应该正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关系和冲突,通过共同远景促进对话,厘清对书院的价值预设,明确书院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此外,很重要的是在书院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书院教育是以人为先,课程活动为辅的学习共同体”,书院的各种课程、活动、并非是书院教育的主体,书院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紧密地人际连接,构建整合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探索
2014年3月,南京审计大学开启书院制改革探索,学校依据学生住宿社区成立了四个书院,对全部学生实施书院制管理。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一)成立书院,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组织。完善书院组织机构;加强书院队伍建设;完善书院公共空间。
(二)梳理内容,整合“以思政为引领”的教育体系。基于书院,学校整合“思政、专业、通识、课外”四大教育板块。
(三)协同联动,构建“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建构了责任制、分工合作机制、分级分类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机制体系。
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改革的几点经验:第一,政治引领,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提供了一种可推广的模式;第二,关爱学生,为被科研导向“刚性评价”威逼的大学增加师生互动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第三,专业化分工,为学科资源有限、专业发展不平衡、办学投入不足又期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提供了一种选择。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硕士研究生 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