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思考
本文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纪委书记黄华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黄华,教育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纪委书记,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专注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出版专著1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2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决策咨询类一等奖1次。
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在中国的中心城市,最早的13所职业大学,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天生就具备开放、创新、对外、合作的秉性,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教育。“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职教育正是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承载着快速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采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是一条捷径。
一、推进中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背景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进入新时期,高职院校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背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除了大背景教育开放四个“更”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四个“不可”。
第一个“更”,更高层次,使国家教育的对外开放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向更加的体系化、整体化、协同化发展;第二个“更”,更大格局,2013年,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之后,以“一带一路”为龙头的教育国际交流的路线图已然铺开;第三个“更”,更深融合,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高校显示出强烈的与中国合作的兴趣;第四个“更”,更广影响,教育开放的目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同时要服务教育事业自身的改革发展。
第一个“不可”,不可逆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要想深度融入世界市场,必须要更大的开放,更全面的开放。第二个“不可”,不可躲的中国产业升级压力。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中兴事件到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产业升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三个“不可”,不可失的教育服务贸易机会。教育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早主动则早适应,早介入则早受益。充分利用教育对外开放这个契机,主动走出去,这也是不可失去的一个竞争机会。第四个“不可”,不可慢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的高职教育发展,我们信心满满,建立了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区域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广泛存在。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培养的学生会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迁移,而要具备迁移能力,除了要了解世界规则,还要具备世界交往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调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发力点。
二、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成就
2009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愈来愈丰富。2017年,329所高职院校在国(境)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51项国际合作;在国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开展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中国高职教育的定位已经从过去单纯服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拓展到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战略两个维度。目前,江苏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呈现5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政策引领优势明显。学历留学生省财政的生均拨款机制,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留学江苏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政策的引领优势非常明显。
二是国际影响力全国领先。政策的引领加上江苏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教育部去年公布的2016年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排行榜和今年公布的2017年排行榜,江苏分别占了14强和17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发力。中外合作办学是对外交流合作中极其特殊的一种形式,在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中,江苏占比百分之二十。
四是来华留学跨越发展。江苏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跨越式发展,2014年为322人,到2017年已达3893人,四年间增幅高达11倍。
五是走出去办学成果初显。截至到今年上半年,江苏省拥有境外办学高校11所,全国共142所,占比7.75%。江苏省拥有境外办学的本科高校3所,全国共52所,占比5.77%;江苏省拥有境外办学的高职院校8所,全国共90所,占比8.89%。
三、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担当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就是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各种国际性活动的总称,而国际化则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或发展状态的描述,是一种持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走向国际化的必要途径,是通往大学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一所国际化程度高的大学,与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密不可分。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化升级
2018年教育部依法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这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质量建设取得新成效迈出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至此进入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淘汰更新、优化升级转型阶段。
江苏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可观,运行不容乐观。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在办与停办,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生源,江苏和浙江把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在优质生源,招生只面对本省;二是特色,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没有特色,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国际化的进展。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实现动态的、直观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成系统地引进名校办学的成套软件,成建制地培训提高我们的教师队伍,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加快体制改革。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
2016—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校均)分别是3、4.3、8.7,人数在不断地攀升;2016—2018年出国留学生人数(校均)分别是5.2、5.8、5.1,人数比较稳定;外籍专任教师校均1-2名;海外学历教师校均7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数量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学生跨境流动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经费保障、课程保障、教师保障以及制度保障,是学生出国(出境)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费保障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中短期出国留学的人数将增加36人;经费保障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出国参加竞赛和会议的人数将增加10人。
(三)高职院校走出去
从历史的与现实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品牌”。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院校国际交流的特色十分显著:引进走出,国家担当。高职院校走出去,需要国家层面和院校层面的齐头并进。
(四)高职院校全面国际化
高职院校已经从热热闹闹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实践阶段,转向全面推进国际化的阶段。国际化不仅要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价值体系中,更要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中。国际交流和合作不仅是少数人受益的事情,更要融入到学校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和所有的教职员工。
过去四十年,国际交流合作见证了高职院校的跨越发展,高职院校的日益发展,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学相长。未来,国际交流合作将会继续助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华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