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研究生论坛
自2016年开始,学会联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委员会在年会期间举办研究生论坛,面向高等教育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参会论文中遴选6篇进行现场报告,并邀请知名导师现场点评,形成导师与学生共论的浓郁学术氛围。今年,学会继续邀请6位硕博士现场报告,并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宋旭峰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丁三青教授和江苏大学高教所所长曹辉教授担任现场点评导师。论坛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建华教授主持。
研究生论坛现场
胡建华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小瑜报告的题目是《高水平大学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及其启示》。报告指出,麻省理工学院出台的未来教育研究报告《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新未来》旨在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其未来教育变革从卓越的教学与科研实力、有效联结的学习共同体、优质便捷的服务和独特的文化软实力这四大路径进行开展。报告认为,麻省理工的经验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启示具体包括:1.创建一流的教学与科研;2.推广在线教育平台;3.打造全球教育新模式;4.注重文化推广,建立文化认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薛珊报告的题目是《“后发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探析——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报告总结了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后发型”大学、办学特色鲜明,采用文理工商协同推进的模式,构建了多学科渗透的学科生态体系,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致力于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报告指出,南洋理工大学可借鉴的经验有:一是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国家的发展;二是加强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引进一流的师资,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宋旭峰研究员担任本组点评导师,他充分肯定了2位青年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供学子们参考。
宋旭峰研究员点评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于晴报告的题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她的研究基于2007-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同时,学科结构也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合理的就业学科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许馨予报告的题目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若干关系的思考》。报告认为,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大学中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学科建设的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关系;重点建设和整体发展的关系;学科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关系以及分类建设和统一标准的关系。丁三青教授担任本组点评导师,他结合本组报告内容,畅谈了个人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观点。
丁三青教授点评
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佩佩报告的题目是《为守护卓越而战:普及化时代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危机处理——以芝加哥大学为例》。报告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研究型大学普遍面临数量、质量、资金、管理等生存危机。其时,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更多地选择“为守护卓越而战”的策略,妥善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关系,借助普及化外力适当扩招缓解生存压力,使大学既适应了普及化的部分需要,又在学术水平、教育质量方面维持了卓越的传统特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梦艳报告的题目是《内涵式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报告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意蕴入手,解读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亟需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意义包括坚守教育质量导向、重建大学本位精神、修正外延发展弊端三方面。新时代新动向,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通过专注人才培养职能、完善师资队伍整顿、加快“双一流”建设等途径,大胆探索新路径并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曹辉教授担任本组点评导师,他对论文给出了明确的修改建议。
曹辉教授点评
论坛最后,胡建华教授以3个“3”为纲、对研究生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了论坛上报告遴选的比例为1/3、现场点评导师为3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3人,认为研究生论坛互动性强、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研究生论坛报告人
研究生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