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吴艳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03),课题组主要成员:曹兰、徐萍、于湘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作为新课标的“魂”,核心素养直接指向英语学科育人功能,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度契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本课题基于大学英语核心素养目标的内涵,从思政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学习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凝练高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践经验。
1、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课题组成员以22级软件技术专业群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学生为授课对象,根据两大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大学英语课程分类分层教学实际以及课程思政要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纲领,利用问卷调查、听评课等形式,收集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不健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思政资源不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效性不足;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
2、具体举措
1)健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首先,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剖析、梳理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大核心素养所对应的必备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对接。例如,职场涉外沟通这一核心素养所涉及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涵盖诚信、友善,学会尊重他人,具有同理心、共情力和同情心,善于倾听和协商,在沟通中做耐心的倾听者和有效的沟通者等。第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分析不同行业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素养要求。以课题组所在学校软件技术专业群为例,针对其对应行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教师需要从培养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领域急需人才素质培养规格出发,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着重从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素质目标出发,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第三,以教材为载体,在分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无痕融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中,加强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紧密性。第四,分析学生目前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所对应的必备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基于此,设计具体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做到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与学情的紧密性。
2)开发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首先,加强课程思政资源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紧密性。基于既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找到思政元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连接点、融合点和融入点。以《新编实用英语1(第五版)》第五单元What a Fine Day听说课为例,学生要能用英语描述天气。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自建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资源,用于学生用英语描述不同节气的天气情况。这一思政资源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对多元文化交流这一核心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第二,开发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以《新编实用英语2(第五版)》第五单元Cyber阅读课为例,针对信息安全管理专业群学生,教师可以在官网下载或自建体现对接和支撑网络安全服务产业、面向工业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领域发展趋势的资源,如英文版《网络安全法》相关内容,实现思政资源与行业产业的对接。第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样,以《新编实用英语1(第五版)》第五单元What a Fine Day为例,笔者在设计本单元三次课时,听说课、语法和写作课以及阅读课的思政资源分别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有关天气的谚语和循环经济3R原则,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尊重自然到了解自然,最后到保护自然,逻辑关系层层递进,也紧密对接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第四,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的内容和类型需多样化。针对目前中国文化思政资源丰富而西方文化涉及较少的情况,平衡两类资源量,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同时也引导学生尊重他国文化、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差异,真正实现课程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3)创新以核心素养为驱动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首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直击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新编实用英语1(第五版)》第五单元What a Fine Day语法课为例,本次课语法点为过去式和完成时的用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即让学生完成与中国古代气象智慧相关的句子语法填空。基于此,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法规则,并感受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和语言思维提升的紧密连接。第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优化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达到知行合一。第三,以核心素养为驱动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坚持无痕。要找好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点,找准无痕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找到连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切入点,以核心素养所涵盖的价值引导为核心,组织多样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元素不断地渗透到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提升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第四,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作用,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社团、兴趣小组、讲座等创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课堂主渠道之外的课程思政学习活动,推动课程思政与第二课有机融合。
4)探索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首先,提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意识。大学英语课程团队首先要给予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评价体系同等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判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评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工具。第二,加强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与高职英语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之间的紧密性。同样,以《新编实用英语1(第五版)》第五单元What a Fine Day为例。知识评价是指学生知道了什么,如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气象智慧;价值评价是指学生看重什么,如学生因了解中国古代气象智慧而增强了文化自信;内在评价是指学生主观觉得应该做什么,如学生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为人类应保护大自然;外在评价是指学生在提高认知的基础上,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如学生在校园内有一些保护环境、节能的举动。简言之,知识评价、价值评价、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都应包含在相应课程思政主题的评价内容之中。第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主体。除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外,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课程思政的直接接受者和影响者,学生对其自身的认知有一定的判断,他们的评价具有真实性,因此学生需被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主体,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思政评教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评价,以此提高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第四,创建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标准。要在分析学情、制定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诊断性评价,制定评价标准,实施动态增值评价。第五,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方式形式。要通过教师观察、自我反思、学生互评、实践评价等多种方式,拓展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维度,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3、成效与成果
1)教学文档和教学资源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分类分层实际,课题组在对A层和C层 教学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群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对A层和C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在整体设计中突出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其次,以教材为载体,基于单元主题,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补充、更新贴近学生生活、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
2)课程建设成果
· 课题组成员主编、课题负责人参编的《新编实用英语数字课程》获“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级);
· 课题组成员主持、课题负责人参与的基于中国大学慕课建设的《大学英语》(Ⅰ、Ⅱ)获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首批在线精品课程(省级)。
3)教学比赛成果
· 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国家级);
· 课题组成员获2022年常州市青年教师英语教学大赛三等奖(市级)。
4)学生学习成果
· 课题组成员指导的学生获省市级各类英语竞赛共10项;
· 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完成的15个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视频作品获校级优秀作品;
· 课题组成员所教班级学生第一、二学期后的英语水平测试及格率和平均分比入学摸底测试成绩有显著提高。
5)学生课程学习问卷反馈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内,以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四次线上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除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外,其他方面的收获与成长。83%以上的学生表示,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期间,不仅获得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提升,还加强了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提高了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4、推广和应用
1)大学英语(Ⅰ、Ⅱ)在线课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建成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已在线实施10轮;选课人数达到63342;选课学校也从本校使用逐步拓展至安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
2)教学成果影响力逐步扩大
· 由我校承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在2022年8月在线上举行,课题组成员曹兰、吴艳以“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主题,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分享了我校职业教育外语课程思政的宝贵经验与独到做法。
· 课题组成员曹兰为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高职高专分会副会长和江苏省职业院校应用外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多次参加省内外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年会和专项会议,如2023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专题研讨、2023年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新课标”背景下外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发展研讨会,通过讲座和研讨等方式,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和实践模式。
后续,课题组成员将依据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为纲领,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研究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提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完善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更新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建构以核心素养为靶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育才和育人的“双育”功能,实现以科研促教改,并广泛开展与国内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和学习,推介课题研究成果,提升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