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作者:王海霞、俞亚萍发布:16小时前分享:

江苏理工学院王海霞、俞亚萍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 “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4GZJX045),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向东、侯强、潘格格、万超一。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信息数字化阶段,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了数智时代,数智技术赋予数字化工具智能决策能力,可谓是数字时代的“大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教育模式。基于此,课题组围绕“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守正创新”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 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指向

(一)回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以“问题驱动”引“技术赋能”

   数智时代正深度重构产业生产逻辑和组织运行范式,劳动正在经历深刻一场深刻变革——生产要素从物理实体延伸到数据资源,劳动工具从机械设备进化到智能系统,劳动价值从体力输出跃升到算法设计。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为机器协同、云端协同等新型作业方式在劳动场景中的普及,同时也催生了突破物理边界的劳动形态,如分布式办公、元宇宙创作等,标志着人类生产活动正式进入虚实共生、人机共融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亟需结构性重整,既要通过智能仿真平台构建虚实联动的教学场景,训练学生数字劳动工具的应用能力,更要着重培育数字原住民的劳动伦理认知,引导其正确理解智能推荐、数据标注等新型劳动的价值内核,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建立对数智时代劳动形态的深刻认识,使高校劳动教育成为塑造未来劳动者数智素养与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

(二)契合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

    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契合了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加速推动劳动教育从“工具应用”向课程“生态重构”的过渡。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基础功能嵌入系统整合两个阶段,目前正向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阶段转型。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劳动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开放、互动、高效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智能教学平台、虚拟实践环境、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以及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等核心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劳动教育主体关系从“单向控制”转向“多边共生”,打破学生在以往劳动教育中被动接受的局限,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边共同参与的课程格局。

二、 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导向

(一)守正之基:数智化转型中劳动教育的核心定位

    数智时代的劳动形态、劳动对象、劳动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无论数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守正”劳动教育之基,坚定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定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开放融通的劳动教育新范式,使当代青年成长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数智新人。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定位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解放和发展的终极目标。追根究底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被视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源泉,是人发挥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构筑人类社会本身,创造人类历史,实现人的意义的过程。人正是在劳动实践中认识不断升华,促进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观点在数智技术时代仍然没有过时。21世纪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数智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应坚守数智化转型中劳动教育的核心定位,始终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数智技术为载体,突破标准化培养的路径依赖,转向以多维度培养综合型人才。

(二)创新之维:数智赋能劳动教育价值创新的多重维度

    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打破了学科壁垒和时空界限,虚实联动的教学场景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数智赋能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第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数智时代使学习者能够按需自主获取信息,让优质劳动教育学习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数智技术与劳动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字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在劳动中运用新技术,多学科相融合的新思维创造新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数智实践平台学习先进的劳动技能,接触行业前沿的实践知识和方法,这些能力的增强,都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有利条件。数智赋能使得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联系更加密切,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数字化改造、社区垃圾分类系统设计等项目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中蕴藏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数智技术助力传统劳动智慧的展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更多的青年学生被传统劳动智慧的魅力所吸引,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探索热情,从青年视角出发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印记。

三、 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第一,课程体系重构。为了适应产业迭代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战略需求,高校劳动教育亟待通过课程的分层化与跨学科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以通专结合的模块化设计构建一个融合通识劳动教育与专业数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既具备广泛劳动素养又精通专业数智技能的合型人才。通识劳动教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等。专业数智劳动教育模块则紧密结合各专业特点,促进数智技术与专业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通专结合”课程模块顺序的科学合理设置,使学生在掌握通识劳动教育基本知识的同时,对专业数智劳动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阶梯式地逐步深入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通识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第二,教学模式革新。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劳动教育既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优势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又要通过真实劳动实践强化情感体验与价值属性,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使在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获得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劳动过程的认识和体会。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课程运行模式,通过数智技术构建跨域协同网络,在垂直维度打通学科链、产业链、科研链、应用链与创新链的知识流通道,建立“产学研用创”多元主体联动的劳动教育共同体,为未来多元动态变化的职业结构和多样跨界的人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备数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首先,提高教师的数智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数智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工具运用能力和教学数据分析能力。其次,提升教师跨专业合作的知识融合能力。数智时代劳动形态呈现多元化、融合化特征,劳动教育课程涉及文科、理工科、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打破专业界限,与多领域专家合作,共同探索劳动教育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最后,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数智技术、信息知识更新迭代永无止境,要求教师持续关注数智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智素养和专业能力。

    总之,数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守正创新关键是要实现劳动教育本质与技术工具之间的动态平衡。守是根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升级,“劳动成就人”的本质规律不会改变,技术工具始终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只有在传统劳动精神内核与数智技术外壳之间找到最佳耦合点,实现劳动精神传承与数智工具应用的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从“体力劳动”到“智慧创造”的文明跃迁。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