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创新与实施研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黄颖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DKT010),课题组主要成员:朱媛媛、陈婵娟、崔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内涵,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其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育质量。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开设流于形式、课程资源匮乏以及管理主体缺位等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探索高校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借鉴不同类型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优质案例,深入剖析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的共性与规律、亮点与特色,以此反哺涉农高校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尝试构建兼具普适性与独特性的劳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两个广阔空间,遵循通识—专业—拓展的逻辑脉络,精心打造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社会拓展课程这“三个平行课堂”,实现教师、学校、社会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格局。
1.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高校劳动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体力劳动,更涵盖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多个维度,强调劳动与学习的深度融合,旨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理解社会、增长才干,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
2.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课程地位边缘化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选修或辅助性课程,未能与专业课程同等对待。这种边缘化地位导致劳动教育课时不足、内容零散,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得不到充分保障,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的发挥。
2.2 课程开设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单一、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式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缺乏对学生劳动体验和劳动成果的深入关注和有效评价。
2.3 课程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所需的课程资源日益紧张。教材建设滞后,缺乏适合高校劳动教育特点的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和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需求;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校企合作、社区服务等劳动教育平台尚未建立健全。
2.4 管理主体缺位
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学校层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指导,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等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导致劳动教育的管理、组织、实施等环节出现脱节现象。
3 不同类型高校劳育课程的共性与亮点
为了解各大高校贯彻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情况,课题组按照985、农林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分类,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有关劳动教育最新开设情况的梳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较多优秀的、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高校共性特征和亮点做法。
3.1 985高校的劳动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以鲜明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为特点,通过开设《手工制作创新实践》《机械制造实习》等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激发学生的“制造强国”学术志趣。
北京大学推出“新时代劳动理论十六讲”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具有跨学科支撑、多话题引入、追求学理深度、秉持历史厚度、体现时代气息五个特点,已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劳动理论课体系。
南京大学则通过实施“文化劳育”,创设“小蓝鲸劳动月”、“小蓝鲸义工团”、“小蓝鲸专业服务队”劳动教育文化品牌,组织学生赴基层、农村、艰苦地区开展送温暖服务和支教等活动,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锻炼劳动技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3.2 农林类高校的劳动实践探索
在农林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推动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构建“1451 中农模式”,即以1学分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依托,从知识、认知、实践、文化4个维度全面强化,通过建设课程、编写教材、打造基地、培育队伍、丰富活动5大路径,设计1套综合评价标准,让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鲜活起来、深入下去、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持以“农科教结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开办全国首个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形成“理论+案例+实践”教育内容体系,把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范式的劳动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3.3 理工类高校的劳动实践探索
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8(理论)+8(课内实践)+16(课外实践)+X(日常)”劳动教育体系,采用“三三三”教学矩阵法(三层面构建、三级别实施、三维度发展),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教学重构“人机协同”劳动范式,将数字化转型与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双重驱动,开展新质服务设计类劳育课程教学。
华东理工大学获批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服务育人示范岗”,采用“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练习+感恩家庭作业”教学模式,课程以“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为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融入课程体系、融入日常生活。
3.4 师范类高校的劳动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注重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社会实践”多元化劳动教育体系。开设劳动教育专题理论课,鼓励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理念,聘请总务后勤人员开设家政实践、中餐烹饪、理发等课程,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健全课程体系,优化内容供给,重点打造线上、线下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加强融合课程设计,试点开设“智能教具设计与创造”课程,推出“劳动与工作”“园艺劳动”等动手通识课程,创新篆刻、木艺、陶艺和漆艺等系列课程。携手六所附校和幼儿园,探索建设大中小幼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
3.5 财经类高校的劳动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劳动教育传统的财经高校,西南财经大学举全校之力、汇众人之智,于2020年组织发起24所财经高校共同成立了“新时代财经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联盟”,联合探索契合财经高校特质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起“价值观+金课群+实践系+共同体+保障网”的新时代财经院校“五位一体”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建校早期就组织开展义务建校、美化校园、公益劳动、支援国家建设、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等劳动教育活动,目前构建了一套全面的劳动教育全面实施路径,涵盖“一门劳动教育示范课程”“一周劳动实践项目”“一套校园劳动文化活动”“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份劳动教育综合档案”的“五个一”劳动教育工作体系。
4 高校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路径——以农林类高校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南门农艺园的合作实践,为农林类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新提供了典型范例。该模式以春耕节与农民丰收节两大农事节庆为核心载体,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遵循“认知-实践-文化-创新”的递进逻辑,系统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目标。其创新性体现在课程理念、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及协同机制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
4.1 坚持“以劳育人”的课程理念
坚持“以劳育人”的核心导向,通过文化赋能与资源协同突破传统局限。一方面,将稻谷收割、萝卜播种等传统农事操作与农耕文化传承深度结合,依托春耕丰收集市、百桌长宴等沉浸式场景,打造“劳动教育与文化体验”双线并进的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内核。另一方面,整合校企村多方资源,形成“技术研发(高校)—场景落地(企业)—资源整合(乡村)”的闭环生态,并汇聚园艺、生物科学、科技史、旅游管理等跨学科师资矩阵,实现“劳动、专业、文化”的立体化教学。
4.2 秉持“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劳动价值观塑造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统一。通过农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技能层面融合传统农技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培育“知农爱农”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节庆活动推动农耕文化、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促进高校资源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
4.3 创新“平行课堂”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采用“平行课堂”设计,构建“四位一体”模块:以农耕文明解读为基础,通过农博馆参观、《齐民要术》典籍研习深化理论认知;以农业劳动实践为核心,组织学生全程参与白菜播种、稻谷收割等作物生长周期;以耕读文化研学为延伸,开展篝火晚会、农具图谱绘制、非遗访谈等活动强化文化浸润;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开设“智慧农业与物联网”“农产品品牌设计”等课程,将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融入劳动教育。
4.4 推进“校地协同”的课程创新
课程创新机制突出“校地协同”与“耕读融合”。通过重构“农事操作—节庆体验—劳动研学”三大模块,覆盖从播种到销售的全链条技能培养;实施“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乡村技术员协同教学,研究生助教辅助实操,形成“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建立长效反哺机制,鼓励学生开发18套标准化课程包供基地使用,推动教育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该模式通过“文化场景化、节庆体验化、资源协同化”路径,有效破解了传统劳动教育“重体力轻文化、重形式轻实效”的困境,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同时以“高校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劳动育人与乡村赋能的双向共赢。
5 高校创新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5.1 顶层规划:强化理念引领与系统设计
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凝练具有辨识度的劳动教育理念。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论证等方式,明确劳动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同时,构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闭环框架,整合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价值塑造、文化浸润、实践创新、社会服务六大维度,形成阶梯式课程群。
5.2 课程设计:打造通识+融合+拓展三个平行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法律法规、劳动伦理等基础知识。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线上劳动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3 劳动实践:发挥高校产教融合优势与基地资源
高校应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校地协同”的课程实践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真实场景、专业指导、安全可控、成果转化”的劳动实践生态。同时,完善实践管理体系,筑牢安全与质量双防线。
5.4 跨界融合:倡导不同学科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设立校级“劳动教育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工、农、文、理、艺等学科资源,推动教师共同开发融合型课程模块。同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促进知识重构、能力重塑与价值重建。
5.5 优化评价:实现职业精神与劳动教育全面融合
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职业精神为内核,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推动劳动教育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引入职业精神与劳动素养指标,将“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等纳入评价核心。同时,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动态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建立“劳动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实践日志、反思报告等关键信息。
高校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与实施路径。通过顶层规划、课程设计、劳动实践、跨界融合以及优化评价等措施,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质量水平。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就业岗位。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迈向新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