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弘扬优良传统 勇赴时代之约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老师们,
各位高中校长代表和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单位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晴空澄澈辽阔,青春南师生机勃勃。今天的开学典礼,我们共同见证5839名本科新生和558名留学生同学怀揣梦想、来到南师,开启崭新的求学篇章。感谢你们信任南师、选择南师、加入南师!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6号的报到日,在火车站、随园和仙林校区,不仅遇到了各位新同学,还有陪伴你们成长、支持你们学习的家人,你们进入南师,也离不开他们的多年付出。在此,我也代表学校,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亲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你们的成长,更离不开一路关心和教导你们的老师和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单位的支持,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特意邀请了10所“双高协同育人”的高中校长和8位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单位的代表。多年来,你们为南师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协助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此,我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来到现场的高中校长和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单位代表以及全体教师,致以教师节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你们传承百廿,共赴一场南师之约。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你们是百廿南师最年轻的力量,也是学校建设“特色鲜明 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的最新动能。百廿南师,有着与生俱来的师范基因,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严谨求实的治学风骨,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在教育报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不朽的篇章。进入南师门,成为南师人,希望你们在百廿历史的厚重滋养下,续写南师的新辉煌。
你们跨越山海,共赴一场青春之约。同学们中,最远的是来自智利的伊秋杨同学,追随姐姐的学习步伐,飞越近2万公里来到南师。今年新生中,年龄最小的仅16岁,蓬勃的少年,希望无限。今年,文学院和麦考瑞学院的新生中,录取了三对双胞胎,并且在相同的专业,祝贺他们!今天是麦考瑞学院第一次在开学典礼亮相,麦考瑞学院是南师历史上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麦考瑞学院的同学们,校史上将有一个永远属于你们的第一!
今天是开学典礼,同时也是南京师范大学123周年的校庆日,也恰逢在座8位同学的生日,祝你们生日快乐!愿你们与学校同辉,共同成长!你们当中,还有一些同名同姓的缘分在南师大相遇,分别是6个“李想”、6个“刘畅”和3个“钱晨”。在此,请允许我借用这些同学的名字,祝愿所有2025级新生生活理想、学业流畅、前程似锦!
你们肩负未来,将赴一场时代之约。同学们,你们生于国家崛起之时,长于民族复兴之际,学于科技革命浪潮奔涌之途。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世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担当、成就梦想的时代。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进入大学,来到南师,如何顺应时代大势,肩负起你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今天的开学典礼,我想借校训与大家共勉。
“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校训凝聚着百廿南师积淀的优良传统,蕴含着我们的价值追寻与历史实践,激励着一代代南师人接续奋进。作为最年轻的南师人,希望你们传承和弘扬校训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一是希望你们,以“正德之我”耕耘时代沃土,做“心怀家国”的筑梦人。正以养德,德行天下,我们就是要勤修大德,心怀家国。南师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率师生辗转西行,于烽火之中守护文明火种,以教育之力抗击外侮,写下“教育救国”的感人篇章。暑假热映的《南京照相馆》中,百姓们在吉祥照相馆避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88年前,南师大随园校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了上万名平民妇孺,厚生大爱永载史册。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国家的委托,我国著名德育专家、教科院鲁洁教授,以超过80岁的高龄出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总主编,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情感,历时7年倾尽心力。《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如今为全国1.5亿名以上中小学生所使用,并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服务国家、奉献人民,南师人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正德”精神。希望同学们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愿你们在挺膺担当的铿锵脚步中,在心系家国的无悔奉献里,书写不负青春、无愧家国的时代篇章。
二是希望你们,以“厚生之我”勇立科技潮头,做“敢为人先”的探索者。南师校训最独特之处就是吴贻芳老校长提出的“厚生”二字,“厚生”是指当我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我们的生命将变得厚实。何以助人,何以奉献?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文。“科学和文学的交融不仅能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更能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年7月,学校成立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假期中,多支学生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数字化计量碳汇、AI赋能非遗保护、开发科普课程等实践项目,设计《你好,AI》系列课程启蒙人工智能教育,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绘制生命教育绘本,用荧光光谱仪拆解光学奥秘。同学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让冰冷的机器算法散发人文温度,让程式化智能服务满足个性化情感需求。同学们,当下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但真正的竞争力,从来都不是你会使用多少AI工具,而是你能用AI知识和技能解决多少人类所面临的问题。面对科技的浪潮,希望同学们既要有科学家的敏锐洞察力,也要有工程师的攻坚匠心,更要有接地气的情感关怀,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南师大“厚生”精神的关键所在。
三是希望你们,以“笃学之我”锤炼过硬本领,做“堪当大任”的栋梁材。“学而不思则罔”,故需笃学,要扎实地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更要知行合一,锻造真本领,解决真问题。我们的副校长黄和院士,多年来深耕微生物资源开发及生物基化学品制备研究,矢志从源头解决国内发酵产业“卡脖子”难题,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基于黄和院士在该研究领域巨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今年8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专门邀请黄院士专题介绍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成果;9月3日,黄和院士以及张连红副校长受邀在天安门现场观看阅兵仪式。这是南师的骄傲,为他们点赞!南师有拼搏的老师,更有孜孜不倦学习和奋斗的同学们。化科院2021级丁唐婧同学,多个假期连续坚守实验室,她用催化剂的敏锐捕捉机遇,以放热反应的赤诚传递能量,成为实验室里的追光者,本科期间不仅发表六篇SCI论文,同时被保送研究生,继续科研之路。同学们,真正的栋梁之材,必然以深厚学识为根基。学校在“特色鲜明 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建设征程中,将为大家提供更多国际前沿平台。希望你们珍惜韶华、沉心钻研,在“笃学”中积累扎实学识,在持续探索中锻造创新力量,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栋梁之材。
四是希望你们,以“敏行之我”扛起使命担当,做“矢志前行”的奋斗者。“敏行”,意味着始终坚持,充满激情与豪情,永不懈怠、永不倦怠,是脚踏实地、服务家国的奉献担当。南师人始终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践回应时代。帕米尔高原上,有来自南师的课桌筑梦人。地科院2024届毕业生董欣同学,毕业之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怀揣教育梦想,主动奔赴新疆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支教,并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卫国戍边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扎根边疆、播种希望,用行动诠释着“祖国的需要,就是南师青年的选择”。联合国的舞台上,活跃着南师青年的身影。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任思睿同学,历经层层选拔,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得到联合国全额资助的青年代表,参加第68届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会议,并被推选为世界青年代表,在大会上发表联合宣言。2023级研究生郜奕晗同学,发挥专业优势,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担任了6个月的报告助理。她们用行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了南师青年的智慧和风采,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希望同学们既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主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敏行”中厚植家国情怀、践行青年使命,真正成长为有担当、有温度、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从此刻起,你们正式成为南师人。愿你们始终秉承“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的校训精神,在未来大学生涯中,以南师为舟,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弘扬优良传统,勇赴时代之约,创造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