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新时代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者:赵霞 鲁晶石发布:2025-04-10 10:49分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霞  鲁晶石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WJZD011),课题组主要成员:冯雁鸿、张丹、曲佰玲

一、理念、观点与理论创新

  外语学习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科学性与国际性的特点,其跨文化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始终坚持“四新”建设与大学日语教学的融合,将政治学、教育学、工科、农科、医科与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教学实践之中。在培养学生浓厚中国文化历史底蕴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打造理工科高校专业特色,始终坚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审辨思维能力、具有强外语、跨学科跨文化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中要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外语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领在思想上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最终要落实在价值教育上,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共同体以及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等词语已成为国家意识典型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日语教育教学中既要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的传统爱国意识,又要与时俱进,为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不断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不断涌现的新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强其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在教学中要始终突出坚持中国立场的意识。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外国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文化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语学习者必须严守国家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避免在外语学习中偏离立场,坚守信念。因此,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外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鉴别,让学生能够辩证的对待国外意识形态,在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精准把握视角、坚定自身立场。

  在教学中要突出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符号里包含着特定的文化特征,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外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导入,可以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阐释力和文化传播力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在外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进行前面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最强音。

  在上述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参与撰写的教研论文《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思考》在《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4,03)公开发表

  同时,课题研究产生的理念、方法和思路业已辐射到其他相关课程,成为日语专业课程的有力支撑。2023课题负责人依托该项目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推动了日语专业建设,惠及到更多学子。

二、课程理论的多维导入

  将CBI教学理论(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即基于内容的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将工科、农科、医科等学科专业内容创新性地融入教学内容,特别融入课题组所在学校的校本特色,将学校的强势学科大气科学学科等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体现特色,同时通过教学内容设计训练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学术思维和学术涵养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学术日语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专业故事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任课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设置情境,采用启发式问答结合,讲练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语法特点并加以练习巩固。同时,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尝试以气象概论等通识课知识替换课文常规内容,贴近生活的语句表达,激发了学生的模仿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

  基于上述理论和课堂设计,课题负责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教学论文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Course of “College Japanese”: A Case Study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Studies,2024.12)

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题负责人赵霞的指导下,课程组根据大学日语课程改革的创新性思路,将研究理论、方法与路径不断在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各种数字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闭环模式。

  课题组通过集中备课、分组讨论、课堂实践、问卷调查等方式,从教师的思考、设计到教学实践,通过多维评价了解学生的接受、掌握情况,再反馈给教师与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与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完成思想引领、知识涵养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使命与任务。

 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在2023年和2024年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分别荣获江苏省优秀案例一等奖和特等奖。该案例设计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适性,对其他教学案例设计亦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同时,团队成员冯雁鸿老师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仔细磨课,在202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多语种组)中进入全国复赛,并且表现优异,荣获大学日语组二等奖,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式得到推广。课题组的教学模式获得教育界认可。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