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24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简祖平: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书写服务乡村振兴农林答卷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作者:秘书处发布:2024-12-25 14:01分享:

本文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简祖平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书记校长论坛上所作的报告,文章根据现场讲话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内容经本人审阅。


个人简介:简祖平,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高职分会执行主任江苏省职教学会副会长。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我校创建于1923年的中华三育研究社(“三育”:育心、育脑、育手),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总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生12000多人。学校于2023年迎来了百年校庆,江苏省副省长徐缨以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卫星等5位省部级领导参加了高质量发展大会,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建校百年,学校始终扎根在县域(句容市)办学,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之路”的办校理念和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绩,连续五年获评全省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围绕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作为农业院校怎么来书写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我们进行了探索,下面做一简要汇报。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今年3月“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了这个问题。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支撑点。我接下来的汇报主要着眼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点角度,谈一谈如何做好服务乡村振兴的文章。

一、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培养农村“留得住”的人才

    对接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进行升级,拓宽农业传统专业的边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在“三类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探索。

1.人才定制培养“新农干”

    “新农干”的探索起源于2013年我校跟太仓市政府的合作试点,2016年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关注,时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批示向全国推广。2017年我校正式成为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定制村干”培育单位(目前全省唯一),相关做法两次写进了省委“一号文件”,创新了“政府买单,定向培养,农学结合,定岗培养”的模式。学校跟地方政府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共定、方案共制、教学共担,特别是聚焦各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双导师育人。2022年5月,我校参加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辜胜阻在教育部的调研座谈会,并作了交流发言;12天后,全国政协专门组织调研组到学校进行了半天的专题调研。9月份,全国政协时任主席汪洋主持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播放的专题片中介绍了我校“定制村干”的做法。截止2024年9月份,已累计招生2319名“新农干”,其中1128名“新农干”毕业生已学成归乡,分布到全省526个涉农村级组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我校从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角度为基层注入强心剂,“定制村干”的做法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创新创业培养“新农创”

    我校创新了“新农创”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课程嵌入的形式解决了专创融合问题,通过三轮驱动打造双创实践平台、“训-赛-孵-战”四维实践来构建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我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五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奖牌23枚,其中金奖8项。2024年获得3项金牌,其中一项是和本科院校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竞技荣获。

3.技能提升培养“新农匠”

    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我校在技能大赛农业类赛项中金牌获奖数名列全国第一。在今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中,我校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和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去年9月份,省委书记、省长接见了22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其中两名是我校学生。我校师生共同参与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苏园的设计和建造,荣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共获得三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聚焦应用技术创新,推广农业“用得上”的成果

1.推进重点领域研究攻关

    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农机等四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开展重点攻关,服务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近年来我校共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尤其是2024年获批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名列全国高职专科第一)。同时,我校还承担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项目5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基于此,我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98件。此外,通过利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选育水稻、草坪等新品种、新种质45个。

2.推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

    推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是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校重点围绕草莓、草坪、茶叶、葡萄等丘陵山区富民特色产业,推动向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功打造了“三张名片”(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粒种子强农业、一片叶子美农村)。

    “一棵小草富农民”,主要指草坪。在草坪产业化创新方面,我校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草业院士任继周的评价。无土草毯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草坪生产破坏土壤耕作层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草坪在田里长好后被一层层铲走,土壤的耕作层就被破坏了,这对于未来复垦种庄稼有较大影响。同时,由于草坪种在土上,草坪不仅脏,运输也不方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校的无土草坪毯专利技术应运而生。简单来讲,无土草坪毯专利技术就是在田里铺上红砖,在红砖上铺上薄膜,在薄膜上运用我校的发明专利进行生产。为什么叫无土草坪毯?因为它能像地毯一样,要多大剪多大,卷起来就走,不仅轻而且干净。我校此项专利技术获得了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的草坪技术创新并没有止步于此。针对国家提出“不能与粮食争地”、要“死守18亿耕地红线”、禁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耕地不允许种草坪问题?于是就有了新一代的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集装箱里面生产草坪,不占用任何耕地。通过物联网生物技术把草坪生产所需的温、光、水、气、肥全部在集装箱中进行集成,草坪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20-150天缩短到了30天;原来在地面上进行种植的草坪仅有一层,现在到了集装箱里面可以达到八层,这就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草坪生产的集成创新。目前,我校的草坪技术已升级到“5G草坪无人工厂”。5G草坪工厂集植物工厂的建造技术、温光水肥激素一体化调控技术、物联网智能监控调控技术以及数据传输处理技术于一体,是开展草坪的工业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与养护管理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的产教研一体化平台。当年央视新闻频道记者采访时,农民用了一句话进行表述的朴素心声——“要致富,不找乡长找校长”。我校帮扶起步的西冯村,目前草坪的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并且于去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一粒种子强农业”,主要指我校通过生物技术在生物育种方面所取得的一定突破。我校育成的农作物品种有29个,2016年校办企业——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一片叶子美农村”,主要指我校的彩叶苗木。彩叶苗木品种之一的红叶石楠,在国内由我校率先从日本引进,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快速化繁育从而实现市场化。红叶石楠作为绿化品种,在冬天不落叶,改变了黄河以北地区在冬天缺少绿化植物品种的状况。我校的红叶石楠集成创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草、种和叶子,我校还围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创新集成了31项实用技术,目前推广面积达到了220多万亩。获得了以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为代表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4项。

3.推进亚夫科技团队建设

    为传承弘扬校友赵亚夫精神,学校组建了亚夫科技团队,一类是科技创新团队,一类是科技服务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围绕草坪草、彩叶苗木、有机茶叶、食用菌等方向,组建了13个团队。在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撑下,我校牵头成立了江苏省草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地区草坪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此外,还承担了江苏省草莓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联盟。以草莓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团队为例,该团队成员有15人,其中有13位博士,主要围绕草莓脱毒快繁技术和穴盘繁苗技术、草莓夜冷育苗技术等方向进行技术集成攻关,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了省重大协同推广项目2项,获得了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自省政府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20多年来,我校是唯一一个以高职院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的院校)。

    我校组建了16支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亚夫科技服务团队”,对接16个特色村,将科技创新成果真正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科技服务团队还开展产业振兴规划,帮助句容、仪征等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12项;开展美丽乡村计划,承担射阳、丹徒、溧阳等县区31个村规划设计项目;开展休闲旅游计划,助力丁庄、戴庄、九里等7个村建成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聚焦示范平台建设,打造农民“看得见”的样板

1.校内“两园”示范平台

    通过在校内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两园”进行科技集成技术创新,打造示范平台,使其成为农民“看得见”的样版。

    江苏农博园是国家3A级景区、全国科普基地、省级森林公园……在农博园中,我们建成了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产业技术推广基地等一批示范性平台,集中展示了20多项高效种植技术。以草莓为例,农博园里建立了从种质创新、种苗脱毒、高效栽培到机器人采摘的全链条配套技术,基因编辑、图像识别等现代科研手段得到了有效运用,成为省内外众多草莓基地的技术支撑单位。在江苏、安徽、河南等草莓主产区,我校的推广面积达到了20多万亩,江苏草莓产业四分之三的基地都是由我校进行技术帮扶。此外,还创新了草莓夜冷低温处理技术,能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早上市的草莓在市场上十分稀缺,农民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校的草莓省力化栽培技术成为2022-2023年度江苏省花果茶主推技术。

    我校将茶博园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普教育基地、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园区建成了数字茶园工程中心等一系列科技示范平台。例如,江苏省茶叶大数据中心主要集成了江苏省茶园管理数据、茶叶生产数据、茶叶销售数据以及人才培养数据,汇集了全省11个茶叶基地27000余亩茶园的基本信息、茶园气象和土壤信息、茶园营养信息,并通过大数据计算获得茶园管养建议,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查阅溯源服务。茶博园中的飞防一体控制平台,利用可见光及红外无人检测技术对茶园草害、墒情、病虫害、茶叶产量、茶树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指挥植保无人机、自动采茶机器人等机械进行联动作业,进而提高茶园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系统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独立工作6个月,单一机组可监测面积达到2500亩,作业面积可达到500亩。再比如,茶叶柔性智能化生产线,将现代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柔性控制。在加工过程中,主控计算机将高强度工作分配给机器人来完成,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将品控工作分配给检测设备与品控人员共同完成,有效提升了茶叶品质。生产线每日可加工单芽2000公斤,可节约人工70%以上。目前,我校收集到茶叶种质资源150多份,承担茶叶新品种创制揭牌挂帅项目1项、省产业体系项目12项,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省农业推广奖等10余项。尤其是2023年,获得了2022年度江苏省现代农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提名。

2.校外“产业”示范平台

    在省内的沭阳、东台等30多个县市区建设草莓、食用菌、草坪、苗木等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70多个;与仪征市签订了农业强市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仪征市茶叶产业研究院;在镇江成立了江苏丘陵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与连云港市政府合作,围绕云雾茶开发共建茶产叶研究院。目前我校在全省共建了11个茶产业示范基地。

    以上是我的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南京师范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郭婉昱。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