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构建融合传统文化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体系研究

来源: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者:郭俊/李静涵发布:2024-09-30 20:03分享: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郭俊/李静涵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WYZD005),课题组主要成员:韩广发、杭宏、吴寒


     生态教育理论是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考察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教育生态环境及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在教育生态系统当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子,只有这些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教学生态系统才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重任。高校英语既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使其能够具备本民族的文化素养的特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技术交流。本课题分析了在生态教育学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向。

     一,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

1.课堂生态教学的涵义

     “生态学”这 一 概 念,由 德 国 生 物 学 家 E.Haeckel 于1866 年首次提出,是指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76 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 Lawrence Cremin 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和研究教育现象,从而为教育学及分支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层面,其研究肇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Doyle 和 Ponder( 1975) 将其基本内涵界定为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和事件组成的网络。由此可见,课堂生态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主体,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要素。在这个系统里,教师和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师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黄远振、陈维振,2008)。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按照自身规律运转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合作化的课堂教学系统,从而使系统主体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课堂生态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在托尔曼、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大批教育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行为主义的樊篱,建立了以信息加工模型为代表的认知模式。学习被视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学习者也就从行为主义观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学习不再只是记录信息,更是理解信息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何克抗,20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因此,它既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意义学习,同时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该理论提出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是: 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学习的资源,利用社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程序教学,交朋友小组,自我评价等。( Richards,1986)

2.3 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加德纳( 1993) 的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我认识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9)存在智能。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2.4“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 1985) 提出的“输入假说”理论认为决定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接触大量容易理解的,有趣又有关联的目标学习语言。网络多媒体学习环境可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调节学习计划。因此,网络自主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轻松地进行语言习得,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效果。

二,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属性和失衡现状

1.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学结构

     现代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和谐与共生,和谐指关系维度的和谐,共生指生物的共同生长。生态教学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系统各环节(师生、课堂环境、文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甚至相互交融和转换,形成各种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和谐,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大学英语课堂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需要系统教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科学指导。总体来说,生态课堂的结构分析是用生态主义的观点来理解课堂,构建课堂,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是一个教学效益最佳的课堂。

2. 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失衡问题

     提倡“思政教学”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是一种一元文化课堂和主流西方文化课堂,英语课程以西方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为中心进行设置,而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需求。而课堂生态和谐提出了结构,关系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和谐(李森等,2011)。据此,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英语课堂,以僵化的眼光过度渲染西方文化优势,忽略文化的多样性,至此产生了文化失衡的现象。随着“思政教学”的融入和不断革新,过去一元文化课程的消极因素变得愈加明显,它不仅不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反而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或西方的某一文化的成见和偏见,成为诱发不同文化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

3.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这一结构可以表述为“人与课堂生态环境”。在教学中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则包括了课前生态环境、课中生态环境和课后生态环境几个部分,具体而言就是物理层次的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教学的规章制度等,课堂生态的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双方的协调发展影响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长时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发生了变动,出现了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调。作者针对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教学失衡的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剖析,指出了结构上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构成方面和系统内部结构出现了失调。其中,构成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交互关系的失调则是因为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与信息技术之间尚且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出现了失谐的情况;营养结构的失衡则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失调。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结构性失调情况我们也能够看出,想要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就需要处理好课堂生态结构当中失衡的情况,以使其能够得到均衡发展的状态。

三,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传统文化意识要求

     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课堂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要认识到传统文化认知和认知方式的价值,认识到这一设置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中国本土社会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完整的生态英语课堂,其要求是英语课程成为中华传统知识的传播载体,通过主动重现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文化体系,理解它们与各自赖以存在的本土社会境域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将各种知识和认识论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认识方式和认识体系的人。

四,大学英语生态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目标和策略

1. 设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目标内容

     纵观英语教育发展史,其课程实施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第一个30年里,在逐步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具有了足够的“合法性”。经过了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逐步走上了世界舞台,“文化强国”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就成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英语使用的情境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从单一英语语种,转变为多种语种和多种文化共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英语教学进行中国文化的普及,就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更确切地讲,它是指用标准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点的事物。

     课程内容的设置,包含着用英语传达中国思想、艺术、科学、历史、建筑等方面,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考虑现代中国的基础情况。换言之,传统文化的融入并非限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地发掘和分析其深层的内涵。要增强英语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突破语言文化束缚,在具体的跨文化教学中实现文化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开展“中国话语”,可以成为这一进程的切入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现代等的某些文化现象联系起来,实现语言表征与文化意识之间的优化与驱动。

2. 大学英语生态教学中文化培养的策略

     有理念,就有策略。重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必须坚持以本土文化自信为视域并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发展的生态位。首先,教学纲要是教学所遵守的基本法则,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输入输出技能培养有着较为完善的指导纲领,但对跨文化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关注并不多。因此,可去深化纲要的认识和精髓,明确文化培养的内容,目标和基本需求。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这一目标呼唤新的教材,可从语言、内容、结构、能力等维度融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优化大学英语教材。

     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信息化教学也是帮助重构生态课堂的有效方式。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及个性化等基本特征。它能尽可能地调动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互为促进,共建知识结构。

3. 大学英语生态教学中师生角色转变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

     在高校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其作为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中要先改变英语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生态教育学理论为指导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高校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教师的角色也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角色向着集合多重角色为一身的教学引导者、学习陪伴者的方向转化。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应该利用好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为英语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当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关系,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以提升英语成绩为主要的方向,反而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的注重程度不足,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很多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世界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与国外的学生针对相应的主体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观看英文版的电影、电视,阅读英文原版的书籍、新闻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监督和辅导作用,教师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部分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进行筛选并获得有益的信息。同时,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解答不同学生的疑难,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加以辅导,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信息化教学模式促使传统教学过程发生根本变化。它凭借网络手段将教师、学生、课堂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打造可能的最佳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合作学习和网络学习倡导合作,强调互动,注重交流,有助于师生、生生成为共同学习的探索者,从而优化大学英语课堂。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教学观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它顺应语言习得规律,强调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形成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势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