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2024-04-10 14:51分享: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给江苏教育系统师生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持续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力,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地。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 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深化用好“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常态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系列教育活动。落实教育部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

2.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实施教育系统党建“领航行动”,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高校院(系)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高质量做好高校党校基本培训全国试点工作。严格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固本强基专项行动,推动民办高校落实思政工作重点任务清单。

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2024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加快构建教育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认真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标本兼治落实巡视整改任务。围绕招生入学、教育收费、招标采购、高校后勤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督。持续实施中小学食堂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研究制订民办高校规范管理意见。健全“纪检巡审”联动机制,深化教育内部审计监督,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4. 扎实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健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高校试讲试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持续开展全省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在行动”活动。深入实施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全省教育系统“同心共筑教育梦”主题教育。强化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深化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特约教育专员工作。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5. 大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工程,实施立德树人“铸魂行动”,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一以贯之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推进“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江苏省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建设,推进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建设。规范教材教辅选用管理。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6. 健全完善“五育并举”落实机制。完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联赛机制,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扎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传染病预防工作。全面落实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常态化组织开展“阳光下成长”中小学班集体艺术展示和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开展劳动和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遴选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优秀基地。组织实施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全面落实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关爱促进行动,持续推进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加强学校国防教育,提升青少年国防素养。

7. 着力巩固“双减”成果。锚定“双减”三年工作目标,深化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作业管理与考试管理,统筹安排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教师“弹性上下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科学教育阵地建设。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深化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培训反弹。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内涵

8. 深入系统谋划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聚焦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和教育领域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政策性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发挥教科研服务决策作用。实施教育强省谋划“奋进行动”,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大局,高质量编制《江苏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实验区。

9. 更大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实施基础教育“强基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开展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科学做好学龄人口预测研究,推进优质普惠发展。完善幼儿园面向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促进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持续推进“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加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30所,持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强化特殊教育融合普惠发展,推动特殊教育向幼教和高中两头延伸。

10. 更大力度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推动更多职业院校进入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积极稳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全省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布局。扎实推进中职“双优计划”,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与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工程,实施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行动”,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提质增效,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加快设置一批“智改数转网联”专业,持续推进高水平专业群、骨干专业、优质专业建设。深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1. 更大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卓越一流。稳妥有序实施高校设置工作,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实施高等教育“筑峰行动”,深入推进“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实施江苏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做好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优化全省学位授权点布局结构。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完善民办教育办学质量保障机制。

12. 更大力度促进终身教育创新规范。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落实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行动。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创建一批现代化社区教育中心,新增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60个以上。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学习资源建设,加快“学习在线”等数字化平台提档升级。健全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推进老年教育机构建设,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和老年教育活动参与率。开展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江苏省系列活动。持续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三年行动。

四、提升教育服务能级,增强对现代化建设支撑力

13. 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试点本科荣誉教育制度,形成开放共享的荣誉教育协同机制。落实教育部“双一流”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工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集成电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立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引导高校加大理工农医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办好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江苏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14. 聚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发挥省教育厅与省有关部门厅际联席会议作用,推进和强化校地融合发展,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落实教育部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战略工程,实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行动”,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指导高校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软件、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布局一批前瞻性、颠覆性强的基础研究突破项目,扶持“小而美”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高校积极牵头或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鼓励高校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15. 持续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教育部区域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支持高校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创供需对接平台。分类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市场化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争取区域技术转移中心试点任务。推进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作站建设。组织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继续开展“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路径。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

五、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

16. 积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育改革,一体推进长三角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制度。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稳妥推进职教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提升教育公共服务“一网通办”效能。

17. 持续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落实教育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工程,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提质行动”。立项建设第二批“郑和学院”。举办第二届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积极邀请美国青少年来苏交流学习。举办20个左右“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建设一批外国留学生“悦读江苏”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和基地。推进苏港澳基础教育合作联盟建设,实施苏港澳中小学“百校千生”计划。建好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推动三地高校在科研合作、学科专业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

18. 创新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建设全省教育系统数据灾备中心,大力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优化完善江苏智慧教育平台,建强用好“三个课堂”,开展“周末复习课堂”系列公益直播。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组织高校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试点和案例征集活动,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和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实施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办好“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开展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送培活动。出台全省教育系统数据分级分类指南,一体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六、夯实教育改革发展基础保障,营造教育健康发展环境

19. 着力加强教育系统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举办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探索开展“云普法”。办好第九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实施“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制定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规范做好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

20. 切实夯实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持续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督促“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加大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妥有序推进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持续推进省属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加大支持高校学生宿舍维修改造力度。实施教科研赋能专项行动,积极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成立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育装备标准体系。

21. 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教育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培优行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第4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开展教育家精神宣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教职工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完善师生科研诚信教育机制。做好第17批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积极做好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组织实施工作。高质量完成顶尖人才支持计划、苏教名家等省级重点人才项目遴选工作。加大海外引才力度,着力延揽和培育顶尖战略科学家和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优化师范教育结构,大力提升整体水平。扎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提高教师交流轮岗实效。扎实做好高校新一轮岗位设置工作。

22. 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和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动一批县(市、区)申报国家评估认定。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规范开展本科审核评估,改革本科专业评估。组织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校园安全、产教融合、学位授予质量、学历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办学行为、体育美育工作等专项督导。

23. 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巩固高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根基。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机制,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通过“开学第一课”、专题讲座、班会和团队课等形式,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以及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防诈骗和心理健康等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针对校园消防安全、校舍和体育场馆安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既有建筑与燃气安全、校车和交通安全,持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实施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落实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助航行动”。

24. 积极营造教育健康发展良好氛围。加强教育新闻舆论工作,推进教育融媒体建设,积极营造教育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完善建议提案办理机制,继续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提升办理实效。推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深化南北教育结对帮扶合作,落实“组团式”支教任务。探索开展协同育人中心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做好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