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正文

“2023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 李向东:课程思政赋予课程崭新内涵

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4-01-03 10:00分享:

本文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国家教学成果奖专题报告上所作的分享,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非常荣幸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工作。我的报告题目是“课程思政赋予课程崭新内涵。”主要基于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成果内容,名称是“从《天文探秘》到《宇宙简史》,理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由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完成。

    以下是我对课程思政的一些体会与认识。

    2014年,南京大学面向全校理科学生开设《天文探秘》课程,建设了慕课并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为了将天文学与文史哲思维贯通,我们进一步精心打造了面向文科学生的《宇宙简史》课程,于2018年9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同时在校内采用SPOC混合式教学。在建设课程的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专业课程开展育人工作,在知识传授中发挥德育功能。

在推进课程思政中主要面临“为何”与“何为”这两个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目标不清: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目标不清晰,大而化之,没有从课程内涵出发厘清其与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2)方法不当:思政元素融入生硬,“贴标签”现象频现,课程思政蜕化为“课程+思政”;(3)感染力不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不足,难以吸引学生,更无法打动心灵。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由教学转变为教育,即基于立德树人目标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改革从而赋予课程“魂”。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那么,什么是课程的魂?它包括但远不止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变化,今天在课程上讲授的内容可能几年以后就过时了。真正让一门课程具有灵魂,对学生能够产生长久影响的是专业知识之外的一些东西,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文情怀等俄罗斯文学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自然科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爱国情怀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要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功能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显性功能提升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质量;隐形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既育才更育人。因此,要在发挥显性功能,也就是打造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体现隐性的育人功能。

    下面,我从重立意、创新意、求达意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向大家做汇报。

一、重立意

    我们充分尊重天文学学科属性与特征,以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天文学课程的建设目标。

    通过深层次厘清天文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剖析课程的科学内容对学生人格养成与能力提升的影响,我们提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的课程建设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让天文学课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这个建设目标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学生通过学习宇宙演化史和宇宙观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何在此”等终极问题,更好地学会使用理性工具认知宇宙、认识自我、面对未来,从而完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塑造。因此,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必然会对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明确了这条价值主线,课程才真正具有了“魂”。

    例如,针对《宇宙简史》等基础类课程,注重以人文精神指导专业教育,以认识宇宙的科学理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厚植家国情怀;针对《普通天文学》等专业类课程,注重以科学精神引领专业教育,展示宇宙观发展史中的科学思想史,体现科学研究中的求真态度、创新意识和人文关怀。不同类型课程特色鲜明、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二、创新意

    传统理科课程一般强调体系完整、逻辑严密,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物理图像,但缺点是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若明若暗,难以体悟科学家是如何开展创新工作的。

    我们探索打破原有的知识的模块化分类,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以现代视角审视传统的课程内容,梳理知识与价值的内在联系,以问题为导向重构课程大纲、重组课程内容。围绕问题设计知识专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引入天文学知识、展示天文研究历程和人类宇宙观的变化。以此为线索展现天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与天文学家开展理性沟通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习他们的创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关注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进而展现科学之真和科学家精神。通过挖掘、提炼课程内生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地呈现于专业知识中,使学生与天文学家产生共鸣共情,润物无声实现对价值观的塑造。

    具体来说,《宇宙简史》设置了8个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回答科学如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确立自我价值等;《普通天文学》则以“宇宙的构成是什么”作为课程总纲,在对这个重大科学问题剥茧抽丝中展现科学家如何提出创新性思想,探讨他们的得失成败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三、求达意

    课程思政是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改革,对教师驾驭跨学科知识、创新课程设计能力、提升课程感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创新课程建设的组织方式,汇聚各方资源,形成了多方联动共建的组织方式,增强思想性、吸引力、参与度,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特别是,在《宇宙简史》建设中,集聚多学科资源,将文史哲优质资源融入课程,有规划地组建由文史哲教师、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对课程目标、知识架构和教学模式等反复研讨,开展文理学科交叉与思想碰撞。文史哲教师以自身学养赋予天文学课程以哲学、文化和历史内涵,加深课程的思想性;出版社的专家团队设计剧场讲演形式塑造教学情境,全方位展示宇宙之美,让学生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在学习天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天体的壮阔和时间的无垠,感受科学之美,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学生通过参与课程试讲,对讲授内容和方式提供富有价值的反馈,帮助课程迭代更新。由此,有效提升了课程内涵与感染力。

    此外,《天文探秘》通过多位学科带头人的亲身科研经历,以新颖的口述史的方式介绍天文学前沿。《趣谈天体物理》则把学生作为合作伙伴,提升学生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将课程建设从教师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师生间的双向循环。

    当前,我们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着系统谋划不够、理论研究不强以及表面化、硬融入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从课程思政拓展到学科思政,构建生态化的全学科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学术内涵、人文特质、价值力量。

    最后,特别感谢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长期以来的指导、帮助和支持。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南京师范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垣铖。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