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 汤正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本文为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书记校长论坛上所作的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一、理解与思考
(一)根本遵循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论断。2021年9月27-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重申“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的要求,强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上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根本遵循。
(二)专家视角
学者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主要观点:“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上做文章,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上求突破。”引自江涌,《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21期。“必须科学把握时代要求,锚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发力点,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引自龚旗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塑造引领性的顶尖师资队伍,优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的科教协同机制,打造全链条的本博贯通体系,深化创新性的教育评价改革,加强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引自施一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0期。
(三)个人观点
从人才培养到人才自主培养,多了“自主”两个字,实际上就多了很多重要内涵,“自”即“自觉性”,体现办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主”即“主体性”,体现办学的主动性和特色化。“自主”的内涵本质是三个“符合”与一个“形成”,第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方向;第二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三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最后要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影响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两大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用系统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外部和内部两个系统。外部系统(办学环境)要做到五个“应”,一是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战略(全局性);二是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性);三是顺应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规律性);四是对应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有效性);五是回应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人民性)。做到这五个“应”践行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总要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五个“应”在质态上实现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在时态上呈现伴随发展(校地同频共振)。在内部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包含了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效果,其核心支撑就是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顶层设计决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又支撑顶层设计的实现。对于高校来说,外部系统是“你应干什么”,内部系统是“我应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怎么干”。
从教与学的视角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学业指导);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注重产业技术研发背景、产业教授、双师双能师资等);平台载体(现代产业学院、国际化教育平台、实验室、基地等);质量体系(自主监测、评估与反馈,自我修复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应具有六个特点:一是主导性,把牢立德树人方向,紧扣培养目标达成;二是主动性,主动响应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主动实施改革创新;三是开放性,融入产业发展,对标国际水平;四是同步性,方案随产业而变化,课程随技术而变化;五是自我修复性,以培养目标为引领,以社会评价为依据,以质量评估为手段;六是科学性,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当前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必须要面临两个问题,也是核心点,即“变”与“不变”的问题。“变”的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变”的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保持高等教育定力,秉承高校育人初心。
二、探索与实践
(一)区位分析
常州工学院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550亿,位居全国25位,地级市全国第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8万美元,位居全国第七。常州市即将成为全国第25个GDP万亿城市,成为全国人口最少的GDP万亿之城。常州正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加之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常州正在崛起,即将再次辉煌。常州抓住了新能源的风口期,同时常州又具备良好的产业布局,现正在培育壮大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26条重点产业链,更是前瞻布局了7条未来产业链。常州市的向好发展为常州工学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沃土。
(二)顶层设计
根据常州市发展情况,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理念是伴城而立,融城而兴;办学目标是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办学特色是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
(三)实践探索
一是重塑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强调适应区域产业技术需求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强调学生热爱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为企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二是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打牢底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要强基固本,打造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再次要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教材;最后要强化数字教育,推动教学资源集约化。三是完善学生服务体系:要“学生为中心”,优化学生学业指导服务机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四是打造师资队伍新形态:一方面构建多元融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健全多元化师资培训体系。五是推进基于人才自主培养的育人平台建设:一方面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构建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3+1+N”人才自主培养模式,“3”是3年产教融合工程教育,“1”是1年企业深度学习,“N”是N次递进式项目研习(微专业研习、科研项目研习、企业工程项目研习、行业知识研习、企业文化浸润);另一方面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化育人新平台,如举办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聚焦智能制造领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建设。六是基于OBE理念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四)驱动支撑
实现学校的顶层设计,不单需要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支撑,还需依托其他四大体系的支撑。一是制度与管理体系,包含完善规章制度,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自主培养规范有效。二是学科科研支撑体系,包含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科研项目进教材、进课程,服务支撑创新创业项目。三是文化激励引领体系,包含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熏陶、文化场馆育人(程喜藏品馆、丰定轩文化艺术馆等)。四是资源条件保障体系,包含文献资源保障、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体育场馆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三、成果与实效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三年,常州工学院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3%以上,毕业生留在常州工作的比例超40%。在专业建设方面,省级以上一流专业29个,占48个招生专业的60%;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7个;国家一流课程8门;省部级以上教材48部。在学生学科竞赛方面,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2019年排名460名,至2022年提升至219名。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563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4%;教师队伍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0%;学校连续5年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行榜前20位。在教师科研能力方面,2022、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18项,21项;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作者、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在《自然-通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特种电机团队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化磁悬浮高速电机,创立高科技企业,系列产品已实现产业化,2023年经费投入上亿元;近三年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年均1.5亿元以上。在育人平台建设方面,拥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产业学院3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入选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3年第16期;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获得中央投资9870万元;获批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项目、获得资金8000万元。
四、难点与困惑
在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困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跟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投入相对较大,能够跟上现代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校企共建实验室比较少,而学校自身财力相对有限,出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力较弱的情况;二是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中核心要素——教师能力跟不上的主要短板情况。
文字整理:南京师范大学 2021级硕士研究生闫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