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研究
南京审计大学徐超、荆霞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研究 ”(课题编号:2022JDKT079),课题组主要成员:赵燕飞、唐伟、李娅、蔡淑珍、王素云。
《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课程是我校各专业(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等)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2学分,30课时。该课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应用等;二是结构化数据的概念和简单数据分析,主要讲解电子表格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电子表格的概念、数据分类、汇总、统计分析、数据展示等;三是信息技术前沿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通过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能自主运用计算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提出了要把思政教育贯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更好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且不突兀的将课程思政融会贯通进去,深度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涵,解决好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培养出更适合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是需要我们深思的地方。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中,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意识培养,将课程思政根植于三全育人全过程。
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要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从课程思政开展意识入手,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全员育人的理念。一方面使得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让老师们意识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并行的两条线,而应该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组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333”管理机制对本课程组教师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所谓“333”管理机制,即:平时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学习,对于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及最新的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要求做到“及时学、认真学、反复学”三点;教育教师爱岗敬业,做到“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三关;倡导课程组教师实现“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组教师以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公共教学部教师为主,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师为中共党员,且所在党支部获得了江苏省首批省级样板支部建设培养。
首先,要求教师找准定位,改变之前“只讲专业理论,课程思政与我无关”的片面想法。其次,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并落到实处。平时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和监督,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扎实思想政治素养,进而能够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投入精力积极开展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再者,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如专题讲座、思政研讨、集体备课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和交流活动,通过自身思政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的进行课程思政。最后,提倡“做有温度”的四有好老师。爱,是有温度的。倡导老师用爱用心做教育,做到“关心南审、关注课题、关爱学生”三关。只有爱岗才能做到敬业,只有敬业,才能用心,只有用心了,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爱,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推进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强行加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并做到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入。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思政点挖掘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设计,做到全过程思政育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课程思政教材的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开展的关键性工具,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包含专业教育必须要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还要结合专业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课程组自编了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其中主教材获得了2021年江苏省重点教材。教材内容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囊括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同时结合学校特色精选了城市大数据和大数据审计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实训教材重点介绍了EXCEL数据分析的应用,通过EXCEL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数据展示的实验,加强学生数据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结合审计实操案例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制定课程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为课程思政分配教学课时。通识,新大纲中详细包括了课程教学授课进度及课程思政实施内容。
(3)细化课程教学内容,挖掘章节思政点,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
围绕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和章节内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抓住能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作为思政融入点,根据国家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思政点的挖掘,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为主:
①从计算发展历程、学科前沿的重要人物、重大贡献、重大事件、典型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激发爱国精神,培养积极投身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合作创新精神。
②从优秀历史文化中挖掘思政案例,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绿色发展理念。
③从社会热点、实时话题、时政要闻、身边正向事件发掘思政元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④从课程内容、学科专业特点挖掘必备的科学素养案例,培养工匠精神、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建立因章节、因内容、因专业不同的思政课堂教学案例库和思政实践项目库。
(4)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项课程活动
课程活动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表征,是落地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要注重从“专业教育教学”到“思政教育教学”的自然衔接和过渡。一方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前沿概论》课程信息化建设,使用超星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思政”模块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课程思政方案进行调整,找出最合适的思政形式。
3.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施教方式进行。一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备课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收集和整理课程的相关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数据统计资料和规范性文件,并开展专题研讨,形成初步的知识点到课程思政点的联系。(2)根据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章节内容、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详细的教学案例,明确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3)方案试点、反馈与改进,并形成最终符合要求的规范化课程思政案例。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课程思政,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资料收集、阶段性和综合性实验、线上课程资源展示等方式展开。
4.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体现课程思政价值。
采用构建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四化”考核评价体系:(1)考核过程全程化:课堂采用雨课堂互动方式检验课堂内容掌握情况,课后采用万维考试系统布置理论和实践操作,检验阶段学习情况。(2)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内容除了体现教材知识点和课堂教学内容外,还加入了审计数据分析,体现计算机和专业融合的知识,另外还囊括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知识。(3)考核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外,加入了数据分析操作、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课程论文、小组协作等形式。(4)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量化的练习分数之外,平时成绩还加入了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质量、小组分工协作效果、小组成员互评、班级同学互评等内容。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的一种手段,不能流于形式简单生硬的加入课程教学中,必须用心挖掘,精心组织,从而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