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王红星发布:2023-12-27 14:01分享: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红星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NDKT046),课题组主要成员:周家明、王文婷、张暄和、沈祎忱。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基础工程,它在激发人们爱国情感、凝聚爱国力量、振奋爱国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的变化。新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发更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力军,亟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肩负着爱国、强国、报国的责任使命,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既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探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补充,更能切实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熏陶,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甚至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校园文化体现和涵盖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的内在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现,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塑造力。校园文化通常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组成,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外在容貌,如建筑雕像、环境绿化等,精神文化则是学校的内在气质,如学习气氛、规章制度、师生精神风貌等。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校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要有所展现,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在教学楼、学生公寓、文化长廊等地张贴爱国格言标语、悬挂英雄画像,镌刻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作用,通过举办爱国主义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事迹报告、专题讲座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结合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的传播宣传,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校园文化圈,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激发大学生刻苦拼搏、赤胆忠心、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
二是聚焦网络媒体引导,搭建爱国主义舆论平台。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而微信、微博、抖音等一些新兴媒体开始充实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集娱乐、即时、交互等优势为一体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海量多样的信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要积极作为,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手段,广泛搭建爱国主义舆论平台,将新媒体打造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和创新手段,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可以依托新媒体设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专项主题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抖音等平台专题发布有关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政策,社会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等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也可以就国内外热点问题理性发声,对那些恶意炒作、歪曲事实、别有用心的舆论予以坚决果断的回击,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树立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与基地公众号进行良性互动,在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好基地的史料资源制作与时俱进的宣传材料,打造良好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三是深化社会实践涵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其终极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爱国报国的实践中去。传统的显性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以说教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可能会造成有些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对相关政策方针无法做到较好的自觉内化。要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题、矛盾困惑、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等的理解,就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主动深入到社会改革发展建设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寻求科学的答案,做到多一些忧患意识,少一些抱怨情绪。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开展社会调查调研、公益文化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山区义务支教,重走长征路,参加爱国主义义务宣讲团等,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学习基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可以真切地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将这种情感自觉外化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能意识到自己未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前景,能够较好地做到对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了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认知社会的素质,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做到爱国理论与爱国实践相统一。
四是注重教育基地培育,延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增进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如果只注重于通过抽象文字和直接语言表述来教学,而不设置一些让学生亲身体验或者实地教育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经过调查发现,他们对于体验式的实践教学表现出较好的兴趣倾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浓缩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革命光荣传统传承的重要课堂。因此,广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效应,加强爱国主义基地的教育涵养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讲授抗战时期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忠心报国精神时,就可以选择抗战类的纪念馆,通过馆内的历史文物,模拟场景以及影像资料等让学生身处当时的历史环境,实地感悟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而增强对英雄的崇敬,对历史的认同。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改变单一的参观教育模式,探索与基地进行教育合作,组织有相关专业背景或者兴趣爱好的学生担任基地的义务讲解员,深入参与基地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论常需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表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又将是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课题。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要使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更接近党和政府的预期,必须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成效,促进大学生爱国的知、情、志、行相统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着隐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潜隐内容整体性不足、与大学生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渗透方式发展不足、大学生对教育内容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深入探究运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大众传媒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有利的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