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者:董梅香发布:2023-11-30 09:49分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梅香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1JDKT027),课题组主要成员:郭照冰、孟克、任团伟、陈刚、李新年。


       课题组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立足劳动教育学段特征、相关职能部门展开研究。研究成果探索建立校内和校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和实践活动三个维度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劳动教育中着力搭建好内容体系、教育者体系、实施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子系统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融通机制,着力解决劳动教育“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和“如何保障”等问题,围绕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形态,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
       研究成果之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2(6):36-41.
       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学科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选择、实施机制及其考核评估等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遵循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探讨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明确学科属性,为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劳动教育涉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仅是劳动教育必修课所涵盖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就分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门类下,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归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均强调“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与劳动技能学习、实践为一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亲身体验、进而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观念,最终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由此可见,《意见》和《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因而要将其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意见》和《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要求,改变了以往课程地位与实际课程内容不相符、只是把劳动教育课程狭隘地作为一门劳动技术课程或者矮化为简单的劳动体验的情况,突出地强调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
2、正确定位课程目标,明晰劳动教育发展方向
       高校应在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国家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的前提下,将课内劳动与课外劳动、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劳动知识储备、提升劳动实践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重劳动”“懂劳动”“勤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3、完善课程内容建设,构建“理论、实践与文化渗透”互融的课程结构体系
      理论课程要么设置为通识必修课程,要么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增设劳动教育系列重要主题,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元素合理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劳动专题讲座之中。同时,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创设劳动实践项目、搭建劳动服务、劳动实践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并以思想成长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志愿服务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使劳动教育由课内拓展至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劳动,收获成长。还要将劳动教育内容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文化长廊、橱窗、网站等媒体展示劳动教育作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史校训、劳动技能及成果展示会,结合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节等激发学生积极劳动的动力,充分发挥优秀同伴、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在引导学生成长及劳动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明确教育主体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课程协同实施机制
       高校要致力于将日常化的家庭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学校劳动教育及多样化的社会劳动教育综合起来,营造专业化、协同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劳动教育生态环境,通过家校社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5、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
      评价主体需要形成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主体协同交互评价局面,以降低评价过程的主观偏差,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评价内容应兼顾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同时要加强评价反馈激励和反思改进,既要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总结评价和劳动素养监测贯穿起来,根据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结果所反馈的信息给予课程预警、课程激励,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毕业鉴定的重要参考,有效发挥评价结果的正面激励与导向作用,也要找到课程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发展为评价导向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研究成果之二:高校图书馆劳动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13):49-53.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劳动教育意识弱、劳动教育实施不规范、劳动教育师资匮乏、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劳动教育优化路径。
      明确图书馆劳动教育目标。补齐“五育”短板,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体验劳动过程,领悟实践真谛,以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前提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分阶段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熟悉常用的文献组织与检索方法,并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育,助力提升学生包括劳动素养、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和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同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劳动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社会服务延伸,引导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学以致用,丰富劳动体验,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激发 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培育他们吃苦耐劳、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参观学习、专题讲座(榜样故事)、慕课等方式开足开齐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时间灵活、差异化的劳动实践岗位,帮助学生进行岗位适度匹配,让学生配合图书馆馆员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培养学生奋斗、奉献、创新的劳动精神和职业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应有的育人作用。
推广同伴教育理念。选拔具有新媒体新技术优势的高年级同伴作为施教者,利用同伴施教者和学生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相仿等共性优势,结合其独特的专业认知和图情工作特点,将劳动教育实践与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策划相结合,既可有效缓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节省图书馆经费,又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同伴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同伴内心的劳动热情、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有效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突出公益劳动的价值导向。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在馆公益劳动,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将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及职业道德等德育目标落实在劳动实践中,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图书馆可选择责任心强且具有奉献精神的馆员,针对图书馆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合理设计劳动项目并全程进行指导管理,培育学生的公益劳动情怀,助力图书馆实现劳动育人、服务育人理念。
      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指标的构建要以学时(出勤时间)为基础,重点考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运用专业知识、图情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见反馈),以及劳动成果(任务完成情况)等劳动素养中的关键指标,并赋予适度的权重;评价主体应涵盖劳动服务对象、指导教师、同伴及其本人;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