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来源:常熟理工学院作者:张晞/徐惠钢发布:2023-11-24 09:59分享:

常熟理工学院张晞、徐惠钢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Y001),课题组主要成员:王保红、顾永安、王继元、陈景波、曹旭平。


       2021年4月,课题立项后,课题组进行开题讨论,确定研究任务和分工,并认真执行研究工作计划,整个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文献查阅与理论分析、调研访谈、理论研究、阶段成果交流与推广、成果总结与课题结项”五个阶段。课题组研究成果围绕专业集群、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经过课题组团队两年的努力,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与任务。
一、课题组研究期间发表教研论文
[1]构建“四位一体”体系推进专业集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2,(18):33-35.

[2]行业学院模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128-133.
[3]行业学院的内涵与特征解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8):17-25.
[4]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逻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4):152-157.
[5]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4):3-12.
[6]中国高校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21,(04):34-45.
[7]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逻辑机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07):51-53.
二、标志性成果摘要报告
(一)教研论文“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逻辑机理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07期)
论文框架与结构:
专业集群逻辑机理;应用本科专业集群与高职专业群比较;学科专业集群“学科属性”表征。
基本内容与观点:
(1)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生成逻辑有四种:一是由产业引出的专业集群。充分研究区域产业规划和行业布局,捕捉市场、政策、科技动态,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为区域产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二是由学科引出的专业集群。强调专业集群生成构建中的学科支撑或引领作用,建设基于特色优势学科的专业集群。三是由核心专业衍生的专业集群。依照“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似”的原则,以一个或多个核心专业为基础,以若干个相关支撑专业,以及由核心专业所逐步衍生出新的专业,随着产业业态的新发展和学校专业布局优化重组成新的专业群。四是由特色优势实力引出的专业集群。注意兼顾学校现状与区域竞争力,基于学校办学特色特别是学科专业特色、已有的相对办学实力与学科专业优势,生成构建专业集群。由上述专业集群的四个生成逻辑,分别形成了专业集群的四种建设模式,即对接产业链(集群)的“以链建群”模式,围绕核心专业的“以核建群”模式,依托二级学院的“以院建群”模式,基于办学特色的“以特建群”模式。
(2)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亲产业性。专业集群因产业集群而生,产业集群因专业集群而兴。二是学科支撑性。在强调集群亲产业性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必须有学科及学科群的引领或支撑。
(3)学科专业集群凸显了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具有“学科属性”的基本特征;学科专业集群体现了学科专业跨界交叉复合融合的趋势;学科专业集群符合应用型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院校实际;学科专业集群建设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教育体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需要搭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发展平台。
(二)教研论文“构建‘四位一体’体系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18期)
论文框架与结构:
梳理专业集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专业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四位一体"的专业集群建设体系。
基本内容与观点:
(1)专业集群推进的特点与趋势:一是专业集群建设高校覆盖面从高职院校扩大到所有高校。二是专业集群推进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密切关联。三是专业集群推进与高校类型及特定阶段任务紧密关联。四是专业集群推进关注特色优势的培育与形成。五是专业集群推进呈现高校类型的差异。
(2)专业集群的实践与研究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对专业集群的认识及推进有很大差异。高校需要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坚持系统论思维、体系化设计、整体性推进,构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基于“四位一体”的专业集群建设体系。顶层设计上,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作出战略承诺;研制专业集群的建设规划,明确战略选择;制定专业集群的实施方案,采取战略行动。内涵建设上,专业集群内涵要体现在集群效应与价值;构建合理的要素体系。机制创新上,要创新专业集群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成效评价上,明确专业集群效度评价的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构建专业集群评估的整体框架和引导问题。
(三)教研论文“行业学院模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5期)
论文框架与结构: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共建、愿景共创、团队共育、平台共筑;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探索实践。
基本内容与观点:
(1)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重要要素进行对照梳理。产教融合在提出之际,就有着我国校企合作薄弱之现实,产教融合是一种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宏观理想,校企合作蕴含在产教融合之中。在合作层次上,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对象一般是单个企业为主,比如说“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班”;产教融合的“产”指产业界,“教”指教育界,是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合作对象是整个产业,一般来说是龙头企业为主的企业联盟。在合作主体上,前者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而“政府”很少出现;后者包括“高校”“产业”“政府”以及“社会”。在功能路径上,前者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制度建设;后者复合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侧重于办学模式创新和办学方向整体把控。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贯通和融合。

(2)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构成方面,是教育与产业等主体融合形成的生态体;在认识层面,主体成员具有共同愿景;在情感方面,主体成员具有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在行动层面,需要主体成员进行对话、沟通、参与等融入生态体,并且激发主动自觉参与行动的内生动力。
(3)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涵包含战略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层面,共同影响产教融合生态体的产生、生长和可持续性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教育、产业、政府、社会等主体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建立充分沟通与联系,形成具有共同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行动自觉能动性,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的产教生态体,是互相开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政校企行合作新型办学形式。
(4)光伏科技学院政校企行多方共建组织,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四方共同负责和管理的“一体制、四机制”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共创愿景,为区域光伏产业发展服务,在利益、文化、制度、资源各方面多层级多维度互联互通形成整体合力,形成了高校“四引”和行业企业“四获”的合作共赢局面;通过共育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行业学院教师工作室,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与行业龙头企业共筑平台,改变原来多种类型的“粗放型”基地建设状态,建立融合教学实习、企业导师来源、学生就业、教师企业研修、教师产学研合作多功能、优质的五合一基地。光伏科技学院在战略、利益、情感、行动等方面探寻行业学院模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之路。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