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张敏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0NDKT012),课题组主要成员:刘杰、许焕、张国军、尤婷婷、武思源。
1 新时代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1.1 课程目标缺乏特色和应用性
当前我国大多高校将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置但尚未完全做到结合各学校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各校通过课程目标设置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差异性不明晰,不具特色,从而削弱了一些学生的优势。部分高校仅仅认为双创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而不考虑课程目标的应用型,即没有认识到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知名企业的一线人才,或者成为优秀的创业者的同时,需要对接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由于部分高校的不重视,造成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与地方所需要的人才无法对接,各地高校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由此可见,如何既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匹配当前社会需求,又能凸显学校本身学科特色,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难点。
1.2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以通识选修课为主,必修课开设的数目很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未开设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这一大类的选课通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评分的高低,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的有趣度等等。由于大多同学没有创业打算,学生们会下意识避开选修这类课程。学校和班主任们也未积极鼓励学生们积极选修创新创业选修课程这也造成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类选修课被选中的概率比较小。学校的各个学院所安排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结构整体不佳,未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以及现有的能力进行设置,安排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没有像游戏打怪升级一般,从容易到困难缺乏进阶型。学校也未将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后续的培养、对毕业后创业的学生们进行理论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一定的延续性。
1.3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没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正规教材,一些院校的老师会参考网上资料来编写课程内容PPT,但受限于一些教师的水平,很多课程内容质量和深度都有限。每年的课程内容都如出一辙,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周围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而对内容进行更改和扩充,使学生们不能对目前的创新创业环境有一个总体和实时的了解。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大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而忽视把学生作为一个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协同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实用性也比较小,对学生以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指导性不强,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而这也是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
1.4师资队伍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以及具有较强技术性的教师,这些因素都使双创的教师队伍不能适应当前双创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需求,因此也成为双创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双创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或者通识课开设,学生积极性不大,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高校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弱,师资队伍往往是由行政和教辅人员组建,主要以学校分配为主,大多老师的学历很高但是很少有实际创业或者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经历。进行理论授课的老师们无论从备课还是考试,很多习惯用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的帮助是微乎其微。模拟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能力也相对欠缺,虽然学校引进仿真实验设备,但由于老师能力不足,使实践课程开展的效果不是非常乐观。
1.5 课程评价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机制,是老师通过试卷考核或者让学生提交创新创业方案的形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通过“网络评教”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以这种静态知识内容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生这种“纸上谈兵”的课程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高校未实施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机制,例如:针对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这种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评价机制,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新时代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2.1 构建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
各高校可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面向高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应用性即为地方输送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是自己开办企业的“自主创业”人才,也可以是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运用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岗位驱动式创业”人才。各高校应加强与人才市场的联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的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做到以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中观层面上的课程目标则要考虑到突出高校的学科优势。大多数学校有自己的学科特色,有的学校以农林类为优势学科、而有的学校以财经类为优势学科,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出侧重点不同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向丰富的行业型专门人才储备,较之其他类型高校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以此突出课程目标的特色。在微观层面的课程目标则是指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授课老师应根据该课程的内容及特色指定其相应的目标。
2.2 构建“阶梯式”的课程结构
高校组织课程结构时应注意把握进阶性和延续性这两个原则。进阶性指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课程结构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顺序。面向大一学生应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类的通识必修课,教授的内容应容易理解,目的是使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有一个简单的认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规划。面向大二大三上半学期的课程主要为扩大创新创业知识面开设的个性化选修课程,例如经营管理类、市场运作、法律与政治等方面的课程,该课程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自行选择。开设关于与专业融合较高的创新创业必修类课程,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开设该方面的必修课程使学生更加了解该专业的未来发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大三下半学期和大四上半学期的课程应侧重于创新创业实操性通识必修课,讲解一些面试技巧或者自行创业的知识。比起大一与大二的课程该阶段更侧重于实际的训练,以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使适合于行业需要的创业点进行实操模拟,争取创业点落地。高校可针对创新创业素质出众的同学开设延续性的精英体验课,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创新创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对后续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理论和资金的支持。高校一定要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将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能充分落实。
2.3 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感”
首先,各高校可联合创立全国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平台,各大高校上传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资源,例如教材、课程内容ppt。高校之间可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使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形成一个合力,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与深度。其次,各高校也要积极的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构建实训平台,切实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再者,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全方面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也应顺应当代时事,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的将学科的专业动态以及各个行业发展情况融合到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中去,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提高创新创业课堂的教学水平,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敏锐度。最后,课程内容可发挥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同要素耦合协同作用。教学内容的融合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围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在以后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当教师向同学们传授“创新创业精神”可以提到当今时代“阿里、腾讯、京东”这中国三大电商巨头,融合相关的案例,使内容不那么枯燥。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可涉及到电子商务专业学到的“网络营销”中的“项目宣传推广、网络营销推广”。专业课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可相互探讨交流“专创”如何融合,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新时代下,我们的国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内外互动的对外开放格局,各高校可借鉴该策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以此来优化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引进来”是指要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且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高校可以从外校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创业教师,也可以聘请具有优秀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投资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推进“校企合作”,又或者可以邀请国内或者国外优秀的老师展开线上授课或者线下演讲,通过上述办法来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走出去”是指学校要积极鼓励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走出去,去双创教育成功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甚至走出国门向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高校一定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作用,明确他们的职业前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一部分教师专职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各地方可开展“创新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建立创新创导师培训管理平台,并且发布一些课程资源,开展师资培训,以储备人才队伍。各地高校可借助该工程来为学校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培训创新创业的教师,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在高校建立起“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2.5 重塑创新创业的课程评价机制
首先,教师在任课结束后,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学校可通过创办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商业实践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创授课教师们也要通过授课情况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此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评价机制中不仅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真实体验者,相比于学校,学生更有资格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各高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匿名形式来评价老师,并提出老师教学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地方,而不单单是评价满意的程度。评价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这些评价,可使教师意识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们向优秀教师代表学习。其次,学校可对毕业工作之后的这些学生们进行在线调查,让学生评价在学校所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是否有帮助,以及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是欠缺的,以此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更好的改进,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以此来建立长期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