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药学课程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
中国药科大学寇俊萍/高新柱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药学课程质量标准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21JSJY040),课题组主要成员:唐伟方、王锋、焦万里、叶青、彭嘉莹、孙恬。
一、研究背景
(一)健康中国战略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政府顶层设计一系列医药政策、制度、法规对医药行业发展和体制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在制度层面、标准层面、操作层面上对药学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导向作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加速了药学人才的研究型、应用型和服务型的多样化培养进程,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比重明确提高。《中国制造2025》中将生物医药产业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十大重点推动领域,并在2017年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出“加强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药学生培养既要夯实学科基础,也要具备实践应用、工程转化的药学研究系统观和医疗与工程技术现状的整体性思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这对制药行业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产教协同培养多类型、多规格药学人才提出了高要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对检查员岗位职责标准以及综合素质、检查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这也进一步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相关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由此可见,推动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已经形成,药学生培养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充分把握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机遇。
(二)相关政策对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
自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课程建设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将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调研分析
药学生从事岗位具有学科交叉融合性广、工程技术应用性高、交流沟通能力强的特性。课题组针对“如何有效提升药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对安徽、北京、广东、河北、湖北、江苏、上海和天津等8个省市12家知名药企的114位企业高管和高层次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再进一步聚焦“混合式教学不同比例的混合模式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效果”,以《药物分析》课程为试点,以来自3个专业的4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展开两种不同混合比例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问卷、online学习和卷面考试成绩分析,探讨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制定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三、研究主要内容
(一)研究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涵,为药学课程建设明确建设方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竞争力)是指包括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素养在内的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深层次个体特征。特定领域的岗位竞争力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发展和经验而获得 。英国皇家工程院在《像工程师那样思考:对教育系统的启示》报告中提出,未来工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具备“工程思维习惯”,麻省理工学院发起“新的工程教育转型”运动也将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与元认知思维等能力作为衡量工程师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作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在新医科和新工科时代建设背景下,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
基于发展生物医药事业和推动全球健康治理需要,新时代药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值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在价值塑造上,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才先立德”的思想价值观、“造好药”的使命感和“心怀患者”的仁爱伦理观。在知识储备上,主要体现在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知识结构上,药学生不仅要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在内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跨学科的大药学观、大工程观,以及形成复杂且多元的知识网络机构。在能力培养上,药学生要具有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跨文化合作沟通、建构学习等基本技能,以及创新批判、探索未知、合作拼搏等非智力性素质。因此,药学金课建设要将价值塑造、知识储备、能力培养作为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实践标准。
(二)基于教学体系革新构建课程建设标准
1.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的持续动态优化,是顺应医药政策导向、人的发展和行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医药产业从“仿制”走向“创制”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中心,重新审视并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有效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面对医药产业新经济业态发展,新时代药学生要具有药用值物和中药材(饮片)识别、药品生产、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行业认知、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贯穿于其中的方法论、大药学思维、工程创新能力、药品质量安全意识和与人沟通的人文素养。
课程体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重构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大学一二年级以药物研发路径和成药性项目进行基础课程设置,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增强学生批判创新、合作交往、文化理解的科学素养能力,三年级围绕药物研发上中下游设置自选课程模块和实践活动对学生分类培养,四年级根据就业方向或升学设置岗位胜任力培养课程群。在教学内容上,要遵循“制药类-中药类-药学服务类-药品经营管理类”的专业分类和“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的岗位能力分类进行分层次教学,设计既有覆盖全校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也有专业针对性强的“高级素质”个性化教学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引企入教,师资共享”教学改革,打造“校内师资入行业训练”和“行业人员进校园教学研修”双师资计划,共同承担学生教学任务。在能力提升上,将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设置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校园文化活动类、文体与创新创业类、技能培训类等能力提升项目。
2.探索药学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
课程建设要遵循坚持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的建设导向。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基于国家五类金课的教育政策导向和学校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课题组完成了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三大类型课程的“课程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在评价指标设计上,依据评价的课程类型不同,研制了具有针对性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针对每一项二级指标分别描述了课程质量最高和最低时可以考察衡量的状态。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评价量表”为例,包含教学团队状态良好性、教学理念先进性、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性、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性、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性、课程管理规范性等6个一级指标,包含17个二级指标,并针对二级指标设计了相应的“质量高”、“质量低”的观测指标。在评价量表用途上,一是可用于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自评和一流课程申报,二是用于学校或学院层面进行课程的“一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基本合格课程--整改课程”分层模型塑造,三是用于学校或学院确保课程质量标准与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的同一性和支撑性。
四、改革实效
(一)以生为本,打造了“两性一度”药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群
以五类金课为载体,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多层级”“递进式”一流课程建设体系。持续在国内主流MOOC平台集中打造药学核心课程MOOC群,依托“MOOC+SPOC+AP”教学资源,营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氛围。20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领跑药学类院校。
(二)价值育人,分类建设、特色建设、高起点建设,形成校省国家递进式示范项目建设体系
打造一批具有药学特色、示范效应、推广价值的多层级多类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培育建设五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50余门,《药物分析》《生药学》《药物化学》等8门次课程入选首批国家、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栏目刊登题为《中国药科大学“四个注重”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章,该文章从学校推进机制,课程改革,标准建设,赛教融合等四方面,全面介绍了我校课程思政工作举措。
聚焦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开展“学院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三级标准研制,按照不同专业、课程属性研制课程思政标准,包括建设标准、应用标准和评价标准。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效有力彰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效果提升
以“教学学术”为培师育师理念,将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效作为检验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效果的重要标准。发挥教师教学中主角主导作用挖掘课程建设优秀教师典型30位,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