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进路研究
淮阴工学院孙爱武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进路研究“(课题编号:2022JDKT005),课题组主要成员:赵玉萍、余柏林、张常新、赵宏、孟玮、马智勇、曹秀兰、陈剑洪、沈超。
新时代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移动互联网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校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而言,这既开辟了新途径,又提出了新挑战。深入开展与时代相呼应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对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健全高校的教育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围绕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况、高校的安全教育实施情况两个·方面通过问卷星以匿名形式组织实施问卷调查,以36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为样本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和大学生安全意识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及成因分析,制定了《淮阴工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了教育机制、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平台、教育师资等“六位一体”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编写了《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教材、建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MOOC平台、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具有新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真正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
一、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是社会发展价值。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在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潮的浸染,进而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学校发展价值。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办好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育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三是大学生安全价值。大学生安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为其安全健康成长与学习提供保障。
二、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构建
构建教育机制、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平台、教育师资“六位一体”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六个维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体现了高校安全教育需要机制的保障、体系的完备、方式的创新、内容的更新、平台的赋能、师资的优化,只有将六者共同构建、同向发力,才能保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进路
1.健全教育机制。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程,制定保障机制是促进工作长效性的关键。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学校各方力量的支持,制定并出台安全教育制度,明确责任、配备人员、规范内容、创新方式,通过较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学生身心和健康得到有利保障,真正体现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应有计划、有重点、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当中,面对面地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例如设立固定的咨询办公室、在校内公共场所不定期地设置咨询点、在有关部门网站设立对话窗口、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有关专家或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便捷途径、减轻心理顾虑,有效地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和相关政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的网络化覆盖,形成常态模式;在建立完整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还应相应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配套制度,例如建立案件规范性整理及宣传制度,将全国高校或社会典型案件,尤其是本校发生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要求相关部门在有限时间内规范性地整理成册,隐去不宜公开的信息后,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或者设立安全警示教育室,将整理成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置于教育室内,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以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配套制度,逐步建立特殊学生的跟踪机制,部门评估、考核机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共同推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完善教育体系。秉持以生为本理念,构建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一是高校可以根据本科四年制的常态教学模式将安全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性目标。一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二年级,注重学生的安全实践体验;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四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对四个年级分别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并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和行为素养,更好地做好自我防范,保障自身权益,同时推动国民整体文化素养的进程。二是高校可以围绕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社会家庭四个层次,创造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层面,举办专题讲座,与法检司部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学生法制安全教育效果,强化法制意识;院系层面,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实行心理诱导式教育;班级社团,开展社区安全宣传,主题调研、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活动;社会家庭,可以作为辅助教育渠道,延伸安全教育的领域。
3.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应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努力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当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善于辨别各种伪装,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并通过案例分析、讲座和宣传等形式防止大学生因对国外通过电影、电视、娱乐等渗透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西式文化没有辨识度,进而出现盲目崇拜和空想主义,要使学生成为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自觉拥护者。二是高校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价值引领、责任担当、品德修养等融入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过程、方法、载体、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整体性优化和设计的效能,转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所蕴含的价值和理念,赋予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发力。三是高校须将遵纪守法和自我防范意识嵌入当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法制教育中。四是高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防范不良信息传播、免受黄色信息、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外来非法现象侵入。五是高校应将安全教育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预防大学生因思想素质及心理素质存在着问题而出现违法犯罪。六是高校应结合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专门聘请专家、学者或相关部门的领导,通过报告、讲座、座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热点信息、分析专业观点、分享大众评论,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明辨是非。
4.创新教育方式。基于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建立线上+线下、课外+课内、校内+校外“三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
线上线下结合: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混合教学方式,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利用新媒体、慕课等手段,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新模式。
课堂内外结合:基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实践实训实习融为一体。
校内校外结合:基于校内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公安部门、安全部门、消防部门、校外VR体验馆等校外学习相结合,使得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安干警、消防人员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从而从更高层面增强安全意识、保障自身安全。
5.打造教育平台。构建高校应建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联网+”新媒体阵地的空间全覆盖的安全教育平台。一是把安全教育作为正式课程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在四年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把安全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列入,并对应相应学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除了安全常识等必要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消防演练、紧急救援、逃生自救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注重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视频教学、实践调查等互动性较强的方式方法,保障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安全教育学生组织,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宣传等第二课堂活动,凝练以大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高校可以建设专题教育网站、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研发安全教育手机APP客户端等“互联网+”新媒体载体,抢占新媒体阵地,定期定点发布安全教育内容,并设计互动性较强的模拟软件,实现点对点安全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6.优化教育师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任课教师需要掌握不同种类的安全知识内容,除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固定的知识内容,还需要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高校要切实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