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扬州市职业大学曹桂祥/郑伟东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98),课题组主要成员:梁廷方、王 君、员 石、仝昕炜、杨玮。
本研究是在落实“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精神,推动产生协同效应,加大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背景下,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通过具体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究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最终形成高校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1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1.1高校体育教材中思政元素融入不够
近几年高校的体育专业课程以及公共体育课程出了不少新教材,在这些新教材中都有思政元素的融入,但将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有机的融合到教学各章节的教材还相对较少,目前大部分教材还是停留在把思政教育放着课程教育的总目标的某一点上,或只是体现在某一团体技战术或体育游戏上,突出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竞争互助等思政元素等,细分析体育课程教学,特别是术科类,思政元素几乎处处能够体现,可以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始终,因此,体育教学与思政融合的专业课程教材有待于进一步激励建设。
1.2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思政教育目标体现不突出、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有关育人目标都集中于吃苦耐劳、规矩意识、集体主义、顽强意志、敬业意识、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内容,大多数都没有真正能够结合体育专业课程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思想政治价值和精神内涵。真正突出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还相对较少。近九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未涉及到思政教育评价,有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体现的一般都在过程性考核里占很少的权重,以撰写心得、日志和报告或课程观察记录情况的形式形成考核评价的结果。
1.3高校老师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不够
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课程思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虽然所有高校老师都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有意识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群体比例还不是很高,一方面跟学校的政策文件有关,绝大多数高校制定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但对授课老师应具备思政方面的能力并没有作出硬性要求,也没有相关的评价考核体系,在政策制度上对老师没有约束,对教师进行教学进度思政教育情况监督力度不够;另一方面高校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学,体育课程方面的任课老师潜意识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专业老师做的事情,体育教师相对忽视思政教育方面的能力,加上高校缺少相关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导致高校体育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观念不强,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不够。
1. 4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还是以普修思政课为主,专业课老师作为配合完成。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及专业能力都是以体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素养相对缺乏,在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与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狭隘有很大的关联。其一,主体责任不明,思政教育不单单依靠思政课老师,应该以专业课老师为主,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其二,教学形式陈旧,思政教育一直还是以课堂理论课的形式开展,结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形式不够,实习基地、体企单位等社会课堂以及教学比赛、赛事交流、特色体育赛事观摩活动等各类教学阵地进行应时应景的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开发不够;其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讲解说教为主,没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方法运用不够;其四,线上线下结合不够,没能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随学效能,现今网络课程逐步普及,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效果显著,然而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尚未凸显。总之,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路径还有待遇深入研发和拓展。
2 高校游泳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以水上救生教学单元为例
2.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一些溺水事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学生学习自救和救人知识技能的迫切感和使命感。在具体救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国家救生员职业规范的相关技能要求强化学生救生技能的相关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救生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学会在未来救生员职业生涯中遇到突发事件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思政重点和难点
重点:尊重生命、安全意识
难点:救死扶伤、救生职业规范
2.3教育教学内容
2.3.1游泳常识和救生知识以及救生技能中CPR技术与尊重生命结合
2.3.2国家救生员职业资格要求与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结合
2.3.3具体技能学习(如解脱、联合赴救)与团结合作、责任心结合
2.3教学方法与举措
(1)教学方法
①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些溺水事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一些溺水后急救成功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救生技能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②演示法
通过CPR和联合赴救规范演示,让建立正确的职业规范,了解规范的救生流程,对技能的深入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③情境教学法
通过模拟几类溺水情形,让学生采用相应的救生技术进行救生练习,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g作;组间竞争、交流,共同提高。
④分组练习法
在具体练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相互配合演练,团结协作;组间竞争、交流,共同提高。
(2)具体举措
①导入部分
通过观看一些具体溺水事件文字、图片或视频,触目惊心,引发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万一发生意外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不擅自野游,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问题引入“遇到溺水状况如何处理?”,随后播放1-2个救生成功案例(赴救拖带上岸或现场紧急CPR),结合初级救生员专业能力要求和溺水状况发生后如何紧急处理,以及抢救的时间等知识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了解救生的流程,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情操。
对整个救生流程讲解介绍后,通过省鉴定中心救生员考试技术操作规范的教学视频观看,进一步细化讲解各救生环节技术技能的规范要求,以游泳池坐岗救生员观察为例,强调防范于未然的责任心,使学生了解救生职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逐步建立救生职业规范。
②技能学习部分
在了解熟悉救生知识和各环节技能规范要求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实践学习。为充分利用教具及增加学生练习次数,提高学习效率,将班级学生分组3-4个练习小组,在不同的练习区域进行练习,两名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练习中,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正式救生人员来对待每次练习,提高技能练习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在学生掌握了救生的各单个技术后,通过模拟不同情境溺水状况,要求学生进行联合演练。在情境模拟中,学生扮演溺水者和救生员,演练过程让他们强化救生技能的同时,对尊重生命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意义有了进一步升华。
③拓展应用部分
在学生基本掌握救生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按照国家初级救生员技能考核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量化测验,按练习小组开展组间竞赛,小组成员合计分高者列前,即是测验也是游戏。组间成员要相互配合,相互提醒帮助。在强化救生技能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④结课部分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再次强调不得擅自野游等,提高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会观察”是救生员的首要技能,强调责任意识,提升道德品质
“救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团结协作联合营救,即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提高救生成效的重要手段。
“救死扶伤”是精神更是能力,课后不断强化救生技能,在未来救生职业生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能力。
2.4实施效果
本单元的教学与国家救生员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结合一些案例和视频教学,在懂得尊重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救生职业道德与规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有效交流、相互配合,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进行CPR、水上联合赴救技能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救生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高。
2.5小结
水上救生教学内容将“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等重点德育元素的有机融入,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和行动上真正做到约束自己,规范言行,理会生命的可贵。另一方面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要熟练掌握救生技能,更应该要具有“救死扶伤”精神,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
从本体性教学目标来讲,具有良好救生技能的游泳救生员品德素养,相对其它课程来说,本课程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价值更加突显:既致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坚定的政治信仰的自然人。同时也力图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救死扶伤、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关爱生命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业人!
3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3.1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思想引领
加强顶层设计是指通过制度建设,为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应当积极挖掘具有适配性的融合教学素材,在课程教学规划准备阶段,结合明确的目标,找到科学的方式方法,确保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体育精神、体育项目文化背景和奥运会发展历史等,均属于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能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渗透,通过思想引领的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宏观上的积极认知。另外,高校应重视思想引领,应当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引导,以使体育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2深挖思政元素,完善课程建设
挖掘思政元素,强调的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教学主题侧重点,实现课程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不同类型体育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作为思政元素,进行渗透融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体育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丰富体育课程的内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在体育课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具备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3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完整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整合有效资源,强调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为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奠定基础。高校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高校要构建完整的思政育人体系,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或主题体育课程,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教学资源的联动,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感受和体会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4健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生态
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育学习信心,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重要保障。从教师角度,高校可将体育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考核范畴,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可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高校要突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集体备课机制和教学督导检查机制,鼓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增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学生角度,高校一方面要结合传统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将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习惯、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现的体育精神和爱国精神等纳入考核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分析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态度和个人思想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