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作者:何斌、戴宁发布:2023-10-17 14:38分享: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何斌、戴宁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JDKT101),课题组主要成员:戴宁、王彦宇、王振、孙雯雯、蒋娴、张永刚、吴建强。


      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和追求。新时代,高职院校深耕劳动教育,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通俗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和谐、完整、平等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里提到的教育和劳动生产的结合,是十分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定位的。
二、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点在于这个人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有生命、有意识的感性存在。这里提及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究其根本就是劳动。人的一生,离不开劳动;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劳动。
从劳动本身来看,它具有多重属性,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通的,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息息相关。
      1.劳动的根本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源自劳动推动
本质上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源自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个趋势是由劳动的根本性所决定的。
      2.劳动的朴素性印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劳动分工
劳动的朴素性,即劳动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3.劳动的社会性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依赖相应环境
劳动的社会性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依赖相应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人孤立的过程,而是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
      4.劳动的时代性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映射时代脉络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劳动的形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提升育人实效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理解一切社会财富和幸福生活都源于劳动;二是明确劳动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鼓励大学生在新时代运用新思维创造新生活。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1.认知层面,即正确树立并培养劳动意识。要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为指引,充分理解人的社会属性和劳动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确立并培养劳动意识。
     2.技能层面,即有效学会并熟悉技术技能。高职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势必是基于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做实、做优、作精技术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
     3.思维层面,即全面认识并接纳劳动精神。高职院校深化劳动教育,要立足“踏实奋进”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教育引导,深刻揭示劳动教育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创塑“劳动本真”的精神文明。
     4.价值层面,即达成共识并推动转化提升。高职院校深化劳动教育,需要从更高一层的视角、更广义的发展层面去看待、发掘劳动教育的使命,达成劳动培才育人、劳动推动进步的普遍共识。
四、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存在问题和原因
     1.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清,没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窄化,把日常生活性劳动、劳动知识的灌输或者职业技能的培养等同于劳动教育。在劳动课程教学中重技术技能教学、轻思想观念引导。
     2.对劳动教育的思考不深,未能整体规划、统筹推动劳动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体系和规划,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和方式也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注重实践环节,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导致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
     3.对劳动教育的评价缺失,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和评价工具。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关注的是技能掌握程度和内容完成度,忽视过程性评价和认知、精神的提升判断。没有运用到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去分析学生的增值提升情况。
    4.对劳动教育的赋能不够,难以用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高职劳动教育除去自身发展弱化外,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度不高,院校对劳动教育“挖潜”“赋能”做的还不够。
五、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对策路径
     1.突出“立德树人”这个价值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立德为先。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价值遵循,必须恪守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一方面,要着力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强化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和对“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等错误观念的批判,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另一方面,要结合职教属性创设一些劳动教育的情景,鼓励学生亲自投身劳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所思开展创造性劳动并进行体验反思,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不易、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
      2.坚持“上下贯通”双线育人方向。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体教职员工、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育人氛围。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社区等行业的专家和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劳动教育是一项理实结合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全体教学活动参与者、特别是“施教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基础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受教者”不仅要学会相应的劳动技能,更应该从学习过程中知晓劳动知识、体悟劳动精神、认可劳动价值。
      3.优化“校地企家”三维协作机制。一是校地共建浓郁劳育育人氛围。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所在辖区、地市各单位联系,结合校内劳动周、技能展示月等活动,与有关单位进行共建活动,熟悉社会性劳动,养成“参与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二是校企合作提升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要及早引入行业企业的技能标准和社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抓好企业实习、实践等重要教育期,以高于课本知识的劳动素质培养,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精神。三是家校协同培养劳动意识习惯。一以贯之地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坚持。要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增进家人关系;要宣传告知家长助力学校劳动教育,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4.实施“动态闭环”四阶工作方法。一是坚持整体思考、通盘规划。要积极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标准,确保内容详实、目标定位准确、课程可操作、评价可衡量、场所有保证、师资队伍足、经费能落实、安全有保障。结合各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等实际,科学合理的分配相关的教育任务,科学规划各学年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安排,形成整体框架体系,打好“组合拳”。二是坚持课程主导、循序渐进。要坚持探索、开设一门劳动教育核心课程,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从劳动知识到劳动技能再到劳动精神的,有体系、渐进式的课程体系,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去做好劳动教育工作。三是坚持实景推动、落到实处。要在做好知识传递和理论教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活动,通过“进车间”“入企业”等方式,推进实际教学、实践应用,借助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推动劳动教育落到实地,切实提升劳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四是坚持评价提升、反推指导。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整体框架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实践表现和成果纳入评价范围,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正确运用评价功能,对不同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精神培树情况进行剖析评价,找到不足和问题,形成对策举措,进而充实到劳动教育整体框架内,以闭环方式“反哺”整个劳育育人工作。
      5.聚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育人框架下去推动实施。要主动寻找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共生点,推动五育并举育人。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看似传统的劳动教育不应被轻视和淘汰,反而更要坚持其劳动价值理念和核心内核,坚持以人为本,以新视角新态度审视新要求和新趋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特有的育人理念和模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以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