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提升研究

来源: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王晴、郭士焱发布:2023-09-28 13:58分享: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晴、郭士焱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20NDKT054),课题组主要成员:苗  珊、程晓星、仝金鹏、李洋、路艳。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随着生源数量增加,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规模逐渐变大。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入校初期具有其自身强烈的特殊性,经调研发现,近11%的新生在心理健康普测中,结果呈现红色预警,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忽视、被虐待、被欺凌、重病、重大考试失败等不良生活事件。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已接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治疗,甚至一部分同学被诊断为焦虑、抑郁、躁狂等心理障碍。职业院校大学生正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层面重要的过渡期和成长期,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更高要求,不仅牢牢紧抓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更要着重发展综合心理素质,以更好的面对职业的选择、职场的竞争和生活的压 力,从容的享受人生。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调研苏北五市的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本研究采用王鑫强、张大均、张雪琪编制的《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多所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为1863人、1492人和1421人;贫困生1424人,非贫困生3352人。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性能力三个维度和总体心理素质上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对认知品质(元认知和开放性)、个性品质(自控性)、学习适应、总体心理素质均具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是否为贫困生对个性品质、适应性能力和总体心理素质显著差异,非贫困生的个性品质(自信性和乐观性)、适应性能力(社会适应和情绪适应)和总体心理素质得分要显著大于贫困生。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心理问题发展趋势表现为重点关爱学生人数增多、心理危机事件增多、极端事件增多;在校外发生的比例高、专科生占比升高、新生占比升高。心理问题学生新特点表现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掩饰性增强;人际联结弱,情感关系淡薄;意义联结弱,存在感价值感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动性和深入性不够,具体表现在工作体制建设不完善、工作队伍建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一般等方面。
       职业教育以锻炼实践技能为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接触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锻炼实操技能,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积累了专业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职业体验。大一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外出上学,会面临很多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大二学生的生活和情绪相对来说较为稳定,但随着专业课的增多,很多学生在学业发展上又呈现出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出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冲突;大三阶段,随着心理素质更加趋于成熟,学生在职业体验中不断的调整期待和目标,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客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有奔赴感和获得感。学校的贫困生数据库主要是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残疾学生、特困供养家庭等几类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享受国家和学校的经济帮扶。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或自身的特殊性,承担经济的压力较大,担心生活的不稳定,常常表现出焦虑情绪,遇事多消极不抱希望;人际关系敏感,总担心和别人不一样,但在一些购买行为时,内心冲突严重,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自我评价偏低,情绪、情感表达有顾虑,在集体中多付出但存在感不高。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落在学工系统独自为战,没有全校层面的统筹协调,在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支持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一)提高重视,切实落实各级指导性文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的通知》( 教思政厅〔2011〕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党〔2018〕41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教思政〔2020〕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切实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
(二)全面统筹,推进教育教学融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应对心理问题与危机为主”转变为“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学校不仅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更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各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表现与成长困扰,在课堂、考试与日常沟通中鼓励和认可学生每一阶段较于过往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速度与不同表现,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自信自强。
(三)创设路径,核心素养和专业素养共同推进
       核心素养提升与创设心理健康科普作品相结合,调查表明,学生对“自我调节”的知识需求较高,同时喜欢利用“问答式”和“趣味式”的方式获取知识。因此,职业院校鼓励师生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的不足,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科普作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当代的学生,更多的是利用手机、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喜欢在短视频、直播互动中获取知识。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两微一端一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科普作品,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核心素养提升与“五育并举”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心态、健康心理、积极心境的指导和引领。要实现从学生发展指导到人生规划指导的飞跃,引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最终学会创造幸福的人生。学校要融合技能培养的要求,通过各类活动考察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主题讲座,剖析常见案例,提升学生对心理问题科学识别、实时预警、妥善应对的能力。通过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夯实实际运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四)齐心协力,家、校、社、医以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有效合作
       在家庭层面,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家长心理健康评估、家长心理健康支持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每学年对学生家长心理健康和家庭情况进行测评与摸底。在学校层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情绪感知、情绪调节能力。同时,学校也要提供健康、良性的培养机制和环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充分考虑个体的发展差异,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在社会层面,学校应积极联合派出所、社区街道、医院、妇联、校友会以及正规的商业机构与公益组织等社会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联合医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障碍的预防、识别能力,正确看待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康复过程;对有较严重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进一步评估诊断,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联合社区、妇联等开展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相关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暴力、家庭变故的学生家庭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五)时刻关注,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管理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隐蔽性增强的特点,我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在新生入学后建立常态化谈心谈话制度,通过日常关心关爱,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和感情基础,让学生愿意与我们交心,坦露真实的自己;二是要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仅仅依靠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还需要综合运用学业、家庭等大数据信息和师生“哨兵”日常观察信息等综合研判,进行动态预警。对于普查、摸底情况,要一人一案,一人一策,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我们在工作中,要把握每个群体的工作重点:针对新生,重在建立师生、同学间情感联系,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自助互助能力,增强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向评价和情感认同,让他们日益亲近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年级学生,秋季学期要在管理上要刚性发力,严格落实缺课追踪制度、宿舍日报制度、学生工作下沉一线“八必谈”制度和重点关爱学生周周研判制度。同时,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风险隐患较大的校内高层建筑、湖泊水道、实验室等加强防护措施和巡逻管控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