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研究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张亚萍、于雯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1JDKT093),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健美、李曙生、詹凯、张斌、刘竺云、费诗伯、曹元军、蔡志敏、朱艳、吴千里(前10)。
(一)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在通识课程模块中,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必修课,共80个学时。课程从认知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解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从理论上阐述劳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意义;从情感上解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蕴,引导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做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从行为上,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技巧,正确使用常见及专业的劳动工具,根据劳动任务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劳动任务的分析、设计、规划及操作,对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打破常规思维,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理论占16学时,实践64学时。理论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依托学校自主开发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定期发布实践项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每个实践项目原则上为2学时,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16学时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多选,超出学时不计入学分。实践项目由后勤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和发布。后勤处主要发布与校园清洁、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布置等相关的日常生活劳动实践项目;团委主要发布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社会服务劳动实践项目;二级学院主要依据专业核心技术和专业特色,发布艺术插花、零件加工、机械创新设计等生产性实践项目,以及法律咨询、电器设备维修、汽车常见故障排除知识宣讲、疾病预防宣传、城镇文创产品设计、城镇环境风貌设计等专题式社会服务项目。为保证项目质量,所有需要发布的项目都必须经过审核后才能向学生公布,学生完成实践后及时上传实践成果材料,实践成绩依据劳动素养评价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分。
(二)建立“+劳育”课程群
1.劳德融合,打造思政劳育
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等内容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力量,感知劳动的创造价值,感受劳动带给大家的幸福感、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进而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旨论坛、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将劳动教育元素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不同形式开展主题实践教育,让学生在情感认同和亲身体验中,弘扬劳动精神。
2.劳智融合,打造专业劳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劳动科学知识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使劳动技能跟上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劳动形态跟上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趋势,在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效应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传承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安全意识淡薄是当前学生实习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高校要发挥专业课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以及进行学习成果评价等关键环节,需要加强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的培养。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考虑机械结构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根据产品的具体使用和性能要求,科学采用失效安全设计、定位安全设计、机械布置安全设计等方法,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消除在产品设计阶段。
3.劳体融合,打造体育劳育
将劳动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融入乒乓球、太极拳、排球等体育课程及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充分挖掘体育明星的奋斗历程、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体育精神等劳动元素。如在“赛龙舟”中,通过讲述龙舟赛的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比赛规则、比赛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屈原身上所蕴含的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通过龙舟赛方式、技巧训练及真实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4.劳美融合,打造美术劳育
将劳动情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技能融入美术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塑造以审美意趣为核心的劳动艺术课,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文明寝室美化大赛等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创造美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劳动中的体验劳动工具之美、技艺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举办“大国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打造劳动文化长廊,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让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榜样人物,聆听榜样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悟劳动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神之美,以及劳动者的内心之美、心灵之美、道德之美;发挥艺术教育多种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的优势,采用话剧、小品、诗歌、绘画、歌唱等形式,歌颂劳动人民自强不息、自立更生、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劳动择业观和就业观。
5.劳生融合,打造生产劳育
将劳动关系、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技能融入生产性劳动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高薪技术企业的紧密协同,创设真实的劳动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生产性岗位上,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基本情况,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熟悉企业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感悟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专业技能发展,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在生产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职业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同时,在企业生产组织和劳动关系处理中,引导学生运用劳动法、劳动合同等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劳动纠纷、维护自身权益,养成自觉遵守行业劳动规范、标准与实际运行规则的习惯,逐步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和体面劳动的意识。
6.劳服融合,打造社会劳育
将劳动知识技能、劳动精神融入服务性社会实践中,结合“三下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出力流汗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感情;结合专业特点,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专业服务,例如,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城市规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市场调查服务等专业服务性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企业或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等创造性劳动中,培养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沟通合作、分析决策能力,塑造过硬的心理素质,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涵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由衷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以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发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一)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开发
劳动教学实践项目的开发是劳动教育实施的载体,直接决定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效。依据“6融入”课程劳育课程群的建设思路,按照先发散后集中思路进行实践项目得开发。首先,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分别罗列所有能开发的劳动实践项目名称、劳动目标、劳动内容以及项目的评价维度,形成实践项目列表;其次,对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对项目列表进行调整优化;最后,对每个劳动实践项目进行深度开发,明确具体的劳动目标、劳动准备、劳动内容、考勤管理、成绩评定、奖惩办法、劳动安全事项等内容,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1.日常生活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
日常生活实践项目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后勤处负责。项目在选题上注重利用宿舍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宿舍美化、教室卫生打扫、实验室管理、校园绿化、校园植被养护、垃圾分类等日常生活劳动。在师资配置上,主要聘请宿舍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校园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让大学生在美好校园生活的建设过程中,使大学生懂得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热爱和懂得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基本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认劳动的作用和价值。
2.生产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
生产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主要由二级学院负责。项目在选题上与学校课程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劳动目标、劳动方法、劳动过程、注意事项、劳动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表等。在劳动资源的配置上,充分利用校内专门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工厂或车间等,打破校外各个单位的壁垒,做到资源整合和共享。生产劳动实践项目开发途径一般包括三种,一是将企业顶岗实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和公益性生产劳动;三是以学徒形式在企业完成。
3.服务性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发
服务性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团委负责。服务性劳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项目在选题上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服务,如校园垃圾分类与整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敬老福利志愿服务劳动、爱心义卖志愿服务劳动、暑期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新媒体营销策划及制作、创新创业大赛路演等。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劳动目标、劳动主体、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劳动的场所、劳动日程以及劳动总结及体会等几个部分。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利用村庄、社区、火车站、医院、福利院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开发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劳动实践项目的实施分为发布、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一是发布阶段:实践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通过自主开发的劳动实践平台进行发布,其中团委和后勤处发布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包括校园保洁、校园绿化、校园美化、公益活动、志愿活动、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普适性的实践项目,各分院发布的活动主要面向本分院学生,主要包括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专题式服务等专业性的实践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实践项目。二是实施阶段:学生按照所选劳动项目的时间地点要求,准时参加实践劳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所规定的劳动项目,在项目实施阶段,指导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传授,还包括适时开展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评价阶段:指导老师通过劳动记录单、劳动成果、劳动现场照片、劳动心得体会等进行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按照评分表中设定的权重进行最终评分。
随着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学校开发的劳动实践项目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劳动实践成绩及格率达到95%以上。在2022年开展的院级优秀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评比中,12个项目入选院级优秀劳动实践项目,2个项目被推荐参加省优秀劳动实践项目评比,并获得了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