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来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者:钟璞/李爱红发布:2023-08-22 10:35分享: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钟璞/李爱红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Y002),课题组主要成员:严美娴、师丽侠、金  花、颜建美、李圣峰、王  磊、王  闯、王占洪。


       当今,我国已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战略机遇期,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按照《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素质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更需要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国内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专业相脱节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它体现了工作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而在高职院校的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往往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融入生硬,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工匠体验感,更没有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职业人的精神,学生的认同感缺乏。
(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工匠精神认知不足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双师型”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大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主要倾向于高学历,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低,即使是在招聘启事中提出了“双师型”能力的要求,在实际面试时也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严格考核受聘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近五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双高计划建设指标、追求升本科院校等目的,一味地提高对教师学历、论文的要求,而造成很多教师缺乏工匠精神,甚至歧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最终造成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具有工匠型人才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专业入学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对职业认同感缺乏
        新生专业入学教育是学生接触所学专业的第一课,是了解专业前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工匠精神和远大专业愿景的重要环节,因此专业入学教育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三年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专研精神。当前,高职校普遍对专业入学第一课不重视,形式单一,让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把就业前景想象成脏、累、苦,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也降低了拔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流于形式
       在产教融合方面,当下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欠缺,在此背景下也造成了校企协同育人变成了空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往往把高职院校当成其在人力资源短缺时才想到的“劳动力储备库”,使得高职学生无法高质量就业,又导致这些新员工对本专业职业前景的失望,因此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推行和拔尖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人才实践研究
(一)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即勤奋刻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和精神风貌。此项精神的积淀与陶冶既能提高学生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对社会、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任务,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一是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和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实践、创新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通过模拟实训、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提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技能培养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磨砺工匠精神;三是在教师队伍培养上面也需要重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学生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成才
       高职教育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志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成才率。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加强个人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自主择业的能力;二是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招生和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反馈各类招聘信息和精准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和专业发展的良好转型;三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择业能力,通过开展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职业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追求和择业态度,做到学以致用,做到择业自主,让他们成为展现工匠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探究校企合作与实践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本研究课题,通过进行创建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措施,包括聘用企业工匠、劳模等卓越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加强师生参与技能大赛、发明创造等活动,并提高学校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还介绍了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做法,引入企业6S管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深度,与本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这些措施和实践在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我校数控专业为例,推行该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后,经统计,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内共培养了106名学生,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技能大赛、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授权各项国家专利10余项。该专业毕业二年后,84名学生仍从事本行业工作,都为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其中有1人为上市公司高管,3人为部门总经理,6人为技术总监,8人为班组长或车间主任,3人保送进入更高一级学府继续升造。在进行该项教学改革的六年来,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大赛项目、企业项目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完整的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生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培养,拥有了较好的工匠精神、过硬的专业知识、坚定的职业理想和突出的职业能力,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产教融合,培养更多更高水准的专、精、特的新型工匠人才,进一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五)成果情况:
1.2021-2023:团队成员公开发表相关教改论文3篇;指导学生江苏省大创项目2项,并结题;教师和学生共申请专利13项,其中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项;
2.2021.6:指导拔尖学生江苏省工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能大赛获三等奖;
3.2021.12:指导拔尖学生华辰杯第二届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职业教育组银奖;同年12月,指导拔尖学生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获二等奖;
4.2022:团队获常州市高职园区优秀实训课程;
5.2022.3项目主持人指导拔尖学生江苏省工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二等奖;
6.2022.6:指导拔尖学生2021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同年6月,主持人获江苏省技术能手;
7.2022.7:指导拔尖学生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专项赛(创新创效竞赛)决赛优胜奖;
8.2022.11:项目主持人2021年江苏省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同年11月:指导拔尖学生参加江苏省智能制造与建造安全能力测评竞赛获三等奖(学生组);
9.2023年:项目主持人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比赛获二等奖。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