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与实施研究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作者:严云洋发布:2023-04-18 13:40分享:

江苏海洋大学严云洋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与实施研究  ”(课题编号: 2021JDKT021),课题组主要成员:孙国红、乔  斌、安俊丽、陈劲松、吴美玉、祝春水、周雪峰、冯  源、高红霞、刘小明(前10)。


     江苏海洋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全面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按照“面向全体、融入专业、突出特色、分类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多平台,积极探索“1+N+X”劳动教育新范式,着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索,在实践中磨炼,在创新创造中知行合一,五育并举,全面提升筑魂育人实效。
一、突出价值引领,创新开好1门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让学生懂劳动

     学校发挥工科主体优势,创新性地将“工程训练”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门主要依托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学生在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同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练意志、锤炼品格,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以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深入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改革,使一门传统老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基于大劳动教育观重塑课程定位,把牢课程改革方向。根据《江苏海洋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以价值观养成为核心,以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为进阶,不断夯实工程训练在整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着力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二是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升级教学内容。针对文、理科不同学科特点,分别安排1~2周集中授课,其中安排8~16学时理论教学,以工程创新实践案例为载体,讲授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安全、劳动保障、劳动关系等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升华课程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课程实训内容涵盖从面向传统加工的基础训练,到面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创新训练,由浅入深,形成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相互渗透的课程新形态。三是秉承“好学力行、劳智合一”的教学理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化教学改革。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劳动理论知识更易理解和内化,深刻认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内涵,明劳动之理。四是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对劳动新形态的理解与思考。先后与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启创远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成机器人、激光加工、3D打印等实训实验室,开展创新训练项目及劳动知识和技能竞赛活动,多工种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产学研协同劳动教育新模式。

二、厚植劳动情怀,丰富拓展N门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让学生爱劳动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课程“劳动教育”2学分,纳入学生毕业要求。学生修读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成绩合格或参与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活动达到规定要求,可根据《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学分认定标准》,通过PU平台(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申请认定相应“劳动教育”课程学分。通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及项目,融文化滋养、思想启迪和价值塑造为一体,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实用、贴近生活的劳动技能,激发劳动热情,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一是丰富劳动理论类课程。以教师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结合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引进与利用,积极开设“公共安全知识导论”“劳动法学”“劳动通论”等课程,让学生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拓展学习, 加深对劳动创造价值内涵要义的理解,塑造正确的劳动观。二是拓展生活技能类课程。利用后勤、艺术设计学院等特有的劳动教育师资、场地资源,开发建设“烹饪技能操作”“木工制作”“实用电工技术”等课程,定期滚动开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懂生活、爱生活的能力。三是开发非遗特色劳动课程。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定期滚动开设“蓝染”“手工印章刻制”“桃木艺术雕刻”等非遗特色课程,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担任教师,指导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培养动手能、掌握劳动技能、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四是打造创意劳动类课程。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融合,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创意劳动类课程,如“港航结构模型制作”“无人船的操控与应用”“激光切割创意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受到学生欢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跨学科的思维素养,深刻认识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五是开设特色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建立“学生个人生活事务”“校园环境美化”“社会劳动实践”“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五大类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任务群,明确参与项目学生范围、劳动教育目标、学时及任务要求等。将每周三定为“劳动日”,每学期分学院安排“劳动周”,集中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学思悟践,提升劳动素养。

三、深挖思政内涵,倾力打造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让学生会劳动
       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入落实OBE理念,将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探索“劳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会劳动。一是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目标体系。出台实施《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办法(试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不断夯实一体化、层级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达成,强化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业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的重点核心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筑牢新时代价值体系。三是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思政元素,深挖思政内涵,发挥各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结合各类专业实习实践,面向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促进劳动技能掌握、习惯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四是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落实学分积累与转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及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类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创造有价值的物化成果,促进劳动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推进五育融合,持续完善多维劳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让学生勤劳动
      学校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教育理念、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的系统性重塑,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积极构建宣传、教务、学工、团委、后勤、教学质量管理等职能部门与院系协同推进、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依托后勤管理处成立劳动教育实践中心,负责对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进行统筹组织与管理。二是强化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劳动育人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和培训, 强化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和劳动教育意识;加强由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产业教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基层挂职锻炼;积极选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参与劳动实践项目指导。三是强化平台支撑,拓宽劳动实践场域空间。学校先后成立生物医药、港口流通服务等13个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工程师—教师—导师” 角色转换、“产品—课程—项目” 内容对接、“工厂—教室—实验室” 场所融通。鼓励图书馆、保卫处等校内单位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围绕劳动育人目标,开发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经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审批后实施。学校给各学院统一划分校内劳动教育用地、分配劳动工具,为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必备条件。四是强化育人导向,推进学业评价改革。实施课程过程化、能力化考试改革,依托“学生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强化典型引领,发挥示范带动。建立示范性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大力宣传本校坚持把论文写在池塘边的“渔民教授”,以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身边师生模范典型, 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激励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劳动精神结合起来,在劳动中体现个人价值,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