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
苏州城市学院王倩、孙少华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99),课题组主要成员:朱新福、陈小民、叶静等。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2016)。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务必将其放在教书育人的各个阶段之中。英语专业,作为高校人文学科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应当遵循其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通过将目的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基因并有机融入到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
最终成果如下:
论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 J ]. 海外英语,2022(7).
实践成果如下:
1. 教师发展方面
2021年6月,课题主持人参加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2022年,课题主持人获评“外研社杯”全国“教学之星”教学比赛全国复赛特等奖,全国半决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021年,课题主持人获评校级教学成果奖。
2. 人才培养方面
2022年,课题主持人指导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重点项目(传播学视角下红色影视剧的字幕翻译研究——以《觉醒年代》为例)。
本项目组老师指导学生在2020-21年中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和省赛中,共获得各类奖项59人次(笔译47人;国才杯阅读、写作4人、外语能力大赛8人)。
3. 教学实践方面
2020年本课题组《综合英语1》、《英语听力2》获苏州城市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广;2021年本项目主持人参与校级《综合英语》精品课程项目组、2022年主持人参与《综合英语1》一流课程校级培育组,课题组成员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获得学校及学生的高度认可。
二、主要观点
1.打造苏州本土高校外语教育
本课题以苏州地方文化为例,探索如何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本土高校外语学子进行思政教育。项目主持人从资源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外语思政课堂。最终实现苏州地方文化和外语课堂对思政教育的隐性传播,达到弘扬本土文化和外语课程思政的目的。
2. 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思政教育的方式
苏州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1) 构建资源体系;二2) 构建教学体系;3)构建评价体系。
2.1 构建资源体系
启动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文献建设以及教材体系建设。通过知网检索,本项目组发现学者们对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是近四年,侧重点集中在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研究以及外语课程思政与具体院校、专业以及课程结合的路径研究等。根据这些主题分类整理相关文献,建设外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文献库。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外教社近年来推出一系列结合网络平台的文化类外语教材和书籍,包括《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系列丛书》《中国文化研究丛书》《中国文化精品译从》《中国文化简明教程》等,体现了高阶性和科学性,但是欠缺系统性的地方文化教材,且在外语课程思政内容方面体现得不够明显。通过建设《英语话苏州地方文化》教材体系,突出十大内涵蕴含的思政要点,能够有效地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高校外语思政教育中。
2.2建构教学体系
2.2.1课堂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以外语为载体表达和传播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苏州地方文化,以及建设专门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苏州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结合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四个维度对苏州文化中以伍子胥文化、吴国历史文化、姑苏吴地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大运河文化、寒山古寺文化以及太湖文化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地方戏曲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为代表的艺术体系进行重构,最终形成以爱国情怀为体系的山水风光、以民族风情为核心的艺术体系以及以红色文化为依归的历史文化的姑苏文化课程体系。
2.2.2移动教学体系
制作苏州地方文化慕课及相关视频,采用手机app 或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移动教学。以苏州地方文化十大内涵蕴含的思政要点为主题制作慕课以及相关视频。由于慕课短小精悍且在网上进行,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2.3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并且了解苏州地方文化的外语专业教师队伍。以往外语专业的教师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甚少。所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思政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老师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建构评价体系
该部分主要包括对学生思政水平以及地方文化交际水平的评价
1)从思政态度、思政知识以及思政技能等方面建构学生的思政水平的评估机制。2)从文化态度、文化知识以及文化技能等方面建构学生的文化交际水平。
三、反思与改进措施
1. 完善课程育人目标。
在落实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同时,应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将苏州地方文化的学习细化到课程育人目标之中,并分别落实于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案教材当中。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英语专业教材普遍重视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在内容设计上较少考虑其思想性,缺乏明确的思政教育指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尤其是融入苏州地方文化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开发、设计一套融语言、文化、思维教学与思政教育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将成为本校英语专业教研团队与省内外、国内外同仁协同合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应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供给。在升级我校英语专业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的同时,建成地方文化专家团队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子平台,从而实现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坚持精品引领,制作《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课件并在学习通泛雅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本团队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整合作用,聚合校内外优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地方高校也需要重视挖掘地方思政资源,搭建持久稳定的校地合作平台,着力打造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品牌。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融合的教学方式,共同开发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人文气质、科学求真精神于一体的优质思政资源。在资源配置阶段,要重视建立以学院为阵地、以学科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的全员动员模式,改变以单一教师、单一课程、单一课堂为主导的包干模式,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互补性、科学性,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思政体系。
3. 提升师资文化素养。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与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紧密相关。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实施效果的呈现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保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对地方传统文化也有较深的认知。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多了解、多体验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所学所知所感外化于外语专业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中。外语教师应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地方开展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等。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上,尽可能地深入地方传统文化传播阵地。
英语专业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技能培养方面的主力军,更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为践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英语专业要培养懂英语能力强同时兼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就应该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和实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培养具有“爱国情”、“中国心”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思政建设多元化新路径,弘扬和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推动苏州高校英语教育本土化发展,实现语言技能传播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建立英语专业的思想文化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