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在线教学体系的探索及优化——以解剖学课程为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史婷婷、关晓伟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0JDKT036),课题组主要成员:常加松、葛菲菲、徐德国、周雅萍、杨爱红、郑鸿燕、刘德康、陈亚丽、蔡庆龙。
本课题立足于医学教育的基石——《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在本校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汲取其他学校和课程成功经验,展开适应在线模式的医学教育教学探索及优化,成功建设集电子教材、《正常人体解剖学》MOOC、解剖学精品微课、在线云思政感恩大体老师、甲状腺解剖虚拟仿真等多维度解剖学在线教学体系,应用校在线教学综合平台、中国大学MOOC网、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在线教学平台,推广腾讯会议直播、微信教学群在线通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教学技术,搭建相对完善的解剖学课程在线教学框架,优化医学教育在线教学资源体系。达成以下研究成果:
一、 完善医学教育在线教学教育理念
基于解剖学在线课程开展“无言良师”感恩教育,加强医药学生的医学人文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解剖学教学知识点融入医学人文和职业素养元素,将医学人文和职业素养启蒙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解剖学课程在线教学。开展解剖学课程课堂在线云思政教学实践,在线课堂课前颂读医学生誓词,集体默哀,感恩“无言良师”;课堂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标准化病人互动加强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建设、课后答疑,练习题的制定均践行“立德树人”宗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启蒙学生临床思辨能力,完善医学教育在线教学教育理念。
二、 建设在线教学教育资源
(一) 江苏省精品在线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
本课题建成《正常人体解剖学》在线开发课程,完成45小节的在线课程录制,基于中国大学MOOC网开展在线教学8期,超3万人线上学习,课程评价得分4.9(满分5.0)。成为首批校级示范性线上课程,入选2019年江苏省精品在线课程、2021年首批江苏省一流课程。
课程基于开展解剖学“无言良师”感恩教育,课程中融入中医药解剖科学史、人文伦理和医德素养的内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本校“三仁”育人理念,为学生尊重敬畏生命、爱国爱岗敬业、树立正确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设立“穴位解剖学案例”模块,秉承学校“中西贯通”办学理念,增加腧穴解剖学内容,丰富人体经络与穴位解剖等数字资源,适合中医药专业解剖学课程的需求;引入解剖学前沿的科研教学成果,以此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解剖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创新研发的科学兴趣。设置“临床案例”模块,以临床解剖问题为导向,协助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思辨能力。
本在线课程在学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100%。学生整体评价本课程内容完整精良,答疑及时,中医形态学与临床案例学习资源丰富。教师评价本课程图片等资料丰富,内容全面,有利于科教协同培养,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课程在线教学成果显著。本课程全面建立在线教学试验班、线下教学课外资源对照班,在线教学试验班的测试成绩与线下班没有显著差异,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课程成为其他高校疫情期间的主要线上资源。疫情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选择使用本课程,成为各兄弟院校解剖教学的主要线上课程资源;课程受到同行及其他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如中国药科大学于烨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黎晖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陈彦文教授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受社会学习者广泛使用,社会健康教育的服务能力突显。
(二) 制作解剖学精品微课
本课题组录制了一批制作优良的解剖学精品微课,其中《脊柱》先后获中央电化馆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二等奖、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全国解剖组胚教学大赛一等奖;《神奇的“内囊”》获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全国解剖组胚教学大赛三等奖;《输卵管》获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医药类课程创新微课设计二等奖;《肝外胆道》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微课建设旨在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并将教学的过程制作成为学习资源。本团队建设的精品微课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充分发挥了微课教学的优势。解剖学精品微课资源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 充实电子教材、图谱、双语PPT等解剖学在线学习资源
课题组成员共同整理电子教材,归纳解剖学图谱,优化双语PPT等解剖学在线学习资源,本项目在线教学平台提供海量教学资源,包括在线课程、电子教材、教学PPT、经典实验、阅读材料、参考文献、解剖学前沿知识、神经脑科学研究进展等与解剖学有关的各类资料,形式包括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视频材料、虚拟现实等,方便访问者随时随地查阅和使用,为解剖学在线教学资源库注入了活力,为解剖学在线学习提供了更强吸引力。
三、 应用在线教学新技术
建设甲状腺解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获校级立项,由于甲状腺毗邻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手术常出现喉咙嘶哑、吞咽困难、发音损伤、低钙血症等并发症。在解剖教学中,标本模型学习具有局限性,解剖教学与手术练习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开展甲状腺应用解剖虚拟仿真实验,为临床医学生提供清晰可辨、三维立体的解剖学知识。本项目模拟甲状腺局部解剖和临床手术真实场景,介绍甲状腺位置、血供、毗邻结构、手术切口与入路解剖层次的基础知识,及临床手术过程、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的临床知识。实验利用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移动端等技术构建了适应解剖学教学体系,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一方面可随时随地重复模拟甲状腺手术练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基础和临床的结合能力。通过仿真实验学习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的转换及分析,模拟空间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可有效强化专业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及深度。甲状腺解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解决在线实验课程教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四、 优化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案
优化在线互动体系,设立互动与数据维护工作组;建立多维度测试系统,包括随堂测试、图片测试、单元测试、期末测试等;建立评价与质控系统,形成“教”(教师组织引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用”(知识应用与创新)、“评”(师生互评)的闭环评价体系,保证本课程线上教学质量的监控、反思与再优化。
五、 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经过近两年的探究与实践,解剖学在线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同时,通过在线交流和合作,学生之间也建立起了更紧密的联系,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此外,通过对在线教学平台的优化和改进,也提高了在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我们增加了精品微课视频和解剖学图谱的使用,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设计了多种互动练习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线教学平台还可以支持多种教学模式,例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线交流等,这些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成果包括:1. 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剖学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篇:“应用墨迹工具制作演示类微课的新方法”(2021年4月);2. 建成江苏省一流在线开放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2021年7月),海量教学资源公开公布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UTCM-1206432813)上;3. 解剖学《输卵管》微课教学设计获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医药类课程创新微课设计展示二等奖(2021年7月)。本课题以解剖学为例开展医学教育在线教学体系的探索及优化,完善医学教育在线教学教育理念;建设《正常人体解剖学》在线课程等解剖学在线学习资源;应用虚拟仿真项目解决解剖学在线实验教学的难题;关注学习全过程,优化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案;落实能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