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高职民宿专业教育契合文旅趋势的发展策略研究
南通职业大学张季云、易玉婷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职民宿专业教育契合文旅趋势的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NDKT049),课题组主要成员:阚志霞、吴明圣、周艳春、唐欣然、殷素雅 。
一、研究背景
1.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一流技能人才。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旨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聚焦旅 游大类的民宿人才培养。
2.民宿人才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痛点。近年来,民宿数量的快速增加,规模化、产业化、连锁化和集群化驱动行业不断向纵向发展,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招才难、留才更难成为民宿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民宿人才需求旺盛而学校人才培养缺位。民宿产业快速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民宿主已经开始呼唤学校培养民宿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民宿的兴起时间较短,仍未建立成熟的民宿人才培养体系,全国开设民宿专业的学校寥寥无几。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研究文旅融合视阈下,民宿行业急需的人才培养。中国民宿从业人员从零到现在突破百万,并催生出了新职业,例如民宿管家等,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民宿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痛点。聚焦民宿专业设置是直接“以人为核心”探究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为区域发展,结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支撑和原动力,也更加以人才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三、研究成果
(一)民宿人才的培养要素
1.懂管理。具备基本的住宿管理知识和技能,保证住宿空间日常的正常运营。
2.善经营。从前台到后厨,能全方位知晓整间民宿的运营。
3.有文化。不仅具有学历证书,还要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是个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的人。民宿从业者应该是一个集知识、品格、修养等为一体的个体。
4.会沟通。这里的沟通不是酒店行业所要求的,对待客人要恭敬,服务用语要一致,要标准。而是要在心底里接受客人,善于观察客人,对待不同的客人,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真诚不拘泥标准。可以不是普通话,热情,善良,微笑,真诚就是最好的沟通工具。
5.高素养。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新兴的民宿业,职业道德具化为热爱,责任,担当和坚守。民宿从业者要有工匠精神—专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将职业作为信仰。
6.具有互联网思维。民宿从业者既是自主个体,也是多元责任体。从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到未来走向,都要更开放,更包容。民宿业在2020年突来的疫情中历经寒冬,重新洗牌,更加考验从业者。也锻造了他们的意志力和生存能力。尤其民宿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基本管理和服务技能外,还要紧扣行业脉搏,学会民宿的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新媒体的使用等,成长为行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民宿管理者在塑造高品质的民宿中,必须在生活观上可以平衡好“接地气”和“情怀”;在审美品味上是现实主义美学的坚持者;在人际关系上,能做到主观要求尽量与客观条件相匹配,提高民宿在地社区的参与性;在服务理念上,坚持以亲情朋友的心态接纳客人,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会有“千宿不同面”,是民宿的管理者或者民宿主人为民宿赋予不一样的灵魂。 也就是“生意性”和“生活性”的统一。
(二)民宿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旅游类专业也不例外。
1.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增加民宿人才储备。
校企合作机制,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坚持的办学宗旨。为民宿产业提供所需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高职院校要与当地的名牌民宿或者其他有影响力的民宿联手合作办学,采用“订单班”, “学徒制”等多种形式,让资深民宿人走进课堂,讲授行业动态、科研动态,为学生缩短职业周期。
谙熟民宿运营模式,在实践中成长,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校外实践,在民宿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对技术技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学校不仅要安排专业老师全程指导,民宿企业还要安排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指点。互通有无,以人才培养为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政府的政策支持,宽容的成长环境,政校企共建“孵化器”的优渥条件,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在助推民宿专业建设。
社区作为民宿专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的同时,也在评价人才培养,为民宿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调整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对接民宿产业需求。
作为非标注化住宿行业,民宿行业的存在正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对生活高质量追求的结果,因此,民宿行业是有别于酒店行业的,是有温度,有情怀的经济文化产业综合体。高职类院校要想适应民宿产业发展,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就必选调整已有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培养的人才目标 — —民宿岗位所需人才。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设置民宿基础理论课程、民宿服务管理课程、民宿运营管理课程、民宿文化课程等专业课程外,还要加强对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此外,还要通过案例教学或者其他方式,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当地文化、饮食、风俗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综合能力,成为民宿行业的新“工匠”,坚定创新精神,为以后从事民宿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校企合作加强,有利于更多教师走进民宿企业,了解最新企业动态和发展变化,掌握更多的鲜活案例,并将此引入课堂,不仅充实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聘请名牌民宿主人或民宿管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他们的技能特长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开展提供了范例和基础。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带来的不同课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助力他们树立了从业的自信。
引进国外优质的民宿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例如,在乡村民宿人才培训方面,可以引进法国的培训机制,突出个性但不失标准,再结合国内乡村民宿的实际情况,成立实训基地,为乡村民宿人才的培养大有益处。
4.创建校内教科研平台和固定的实训基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方式。创建民宿理论和实训学习的“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架构“互联网思维”;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教科研平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实时互动,民宿主人和学生实时互动,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有了全新的认知,为学生个体技能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在校内的模拟实训,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过度阶段,磨练学生的技能,更能增加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和认同。高职院校是工匠培养的基地,而工匠就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工匠们的行为过程充满了创新精神。实训基地,在配合学校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职业教育,为学生走向岗位奠定了扎实基础。民宿的人才培养,因时而动,因势而动,高职院校需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民宿产业的发展阶段而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才能实现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
民宿专业建设尚在存疑期,在摸索中成长更需要政府、企业、协会、社区和学校一起协同共建。民宿人才的培养是综合人才的孕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看重实践能力提升。民宿专业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还应该是企业,政府,社区和社区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成果共享的结果,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民宿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