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作者:顾瑛、陈琛发布:2022-12-12 12:03分享: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顾瑛、陈琛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NDKT040),课题组主要成员: 杨振方、浦志敏、陈俊婷、张靓。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的长期需求,提出了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五育并举”提倡“德、智、体、美、劳”与各主科教学同等重要,在新的政策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寻人才培养新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育人性原则
        高职院校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下需要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夯实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体现“三全育人”的新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时应遵循育人性的原则。一是构建学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五育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有效融合,三是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课程构建;四是注重学生个体全方位培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初衷是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要借助于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育人策略来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贯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还需遵循发展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一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树立“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全面育人前提下,结合学生心理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二是要强化课程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权,在这一前提下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和育人体系,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融合性原则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并非简单地将五育融合起来,而是在动态的联系中彼此渗透。融合育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融合,即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不仅要融合五育元素,更重要的是跟其他课程融合;二是目标融合,即应将各课程教学目标统一至全面育人这一目标范畴内,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之间密切衔接;三是教法融合,即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二、当前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特征与一般高校大不相同,高职院校以培养某一领域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院校普遍以“能力本位”为办学理念,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较为重视,对技能以外的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和技能教学,轻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在学时分配上也存在问题,专业课学时较长,人文素质相关学科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开设专业课、技能课之外的素质拓展课程。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未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之外的内容纳入在内,仅针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轻德育育人教育
        “五育并举”要求兼顾智育、德育、体育、劳育、美育等相关教育,但多数教师依旧将大部分教学资源投入到“智育”上,对于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虽然按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专业人才规格要求适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与课程体系设置上,明显表现出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对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等课程都打了折扣,同时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美育课既没有必修课,也没有选修课,劳动教育课根本没有安排的现象。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堪忧,养成教育压力大;整体身体素质偏低,体质健康达标率低;学生审美意识缺乏,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差;对劳动认识存在偏差,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缺失,与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第二课堂建设过于“边缘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第一课堂建设为主,还未真正将第二课堂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对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不能深入了解,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二课堂建设依然处于“边缘化”,从学生到老师整体上对第二课堂重视度较低,致使第二课堂难以发挥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四)对美育、劳动教育认识片面
        美育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五育并举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中只是将美育停留在艺术活动方面,课程美育、科研美育、行为美育等内涵的拓展和宣传不够。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劳动教育的同时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精神,但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这种认知极为片面,未能正确把握到劳动教育的内涵。

三、高职院校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贯彻五育并举理念,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课程的质量决定了育人的效果。为更好地贯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高职院校一是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采取由下而上实践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在推进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达到强基固本的目的,同时还要将五育面向所有学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二是应结合学生兴趣和优势构建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入手,在充分考虑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情况、学习需求、认识现状等前提下,对传统课程予以适当的整合和完善,围绕塑造品格作为基础,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核心。三是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师合理运用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模式,注重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通过课程教学来促进学生五育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夯实“五育并举”基础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应当把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高校所有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着力点,科学规划的统筹布局,优化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和育人力量,把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真正联系起来,做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资源。虽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推进五育融合的相关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全面的理论成果及常态化实践,但很多学校还是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开设音乐鉴赏和文学赏析课程,这些实践都有助于五育并举工作的推进。
(三)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
        1.更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一般是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确定,应与培养目标相契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清楚了解劳动教育、美育以及体育等教学目标,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够结合不同课程的自身特征,厘清五育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契合点,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融合。对于实践教学而言,要清楚了解德育、劳动教育以及美育实践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内容差异,这样才能够充分凸显出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同时要结合五育的课程性质,找出在实践教学目标中的契合点,确保五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得以有效融合。
        2.创新教学模式。一是转变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五育的理论知识特点,选择案例法、翻转课堂、对分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开展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各种健身APP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开展线下授课的过程中,选择雨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提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展开评测,以此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要转变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按照五育实践课的具体需求科学定位教学方式,例如在劳动课实践活动中可以选择现场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经验,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美育教学过程中,结合美育实践课的实际需求,选择体验式教学或者参观法等。
        3.创新评价方式。首先应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指标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五育并举”下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各能力均衡发展的学生,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评价也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的,将以往分数终结性评价转变成素质发展评价。其次,关注学生个性评价。“五育并举”下实施多元化课程体系应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如此便要求从以往的统一评价模式转变成差异化评价。最后,课程评价应当跟多方主体协同开展,形成评价合力。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除了应该有学校与教师,还应当鼓励家庭、社会参与到评价中,形成评价合力,共同见证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从而实现个人发展。

四、结语

        “五育并举”提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其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和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德育为首,以智育和体育作为基础,将劳育和美育作为延伸,积极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在育人中重视五育融合,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