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作者:程言发布:2022-12-12 11:42分享: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程言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85),课题组主要成员:吕琪、姚亮、张旭、冯刚、束梦雅 。

        本课题研究将“抗疫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通过思政介体的方式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将沿着“确立指导原则——建设并优化育人资源——提升教英语师队伍素养——夯实课程育人路径——实施多维育人评价”的逻辑思路,构建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完整机制。其中,确立指导原则为高校整体教育生态规划提供价值导向与宏观思路顶层设计,是开展育人活动的起点;建设并优化育人资源为立德树人提供现实基础,是开展育人活动的“硬实力”;提升教师素养为开展立德树人提供教师能力保障,是开展育人活动的“软实力”;拓宽育人路径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具体实践方法,是取得育人成效的“路径”;实施多维育人评价使教与学均有所依,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将成为“以教促学,以课育人”活动的最终落脚点。

一、确立指导原则

        鉴于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语境和视角下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在理念、教育者和教法三个层面确立指导原则,为育人活动设计提供方向。也就是在理念上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在配置教育者时遵循多方跨文化教育者合作原则,在教法上遵循混合式育人原则。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原则
        在跨文化语境中,文化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然而,相互依赖、互惠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在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传递“抗疫精神”就要首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弘扬本国精神文化的同时,避免文化上的“以偏概全”和精神上的“高人一等”等错误观念。要始终凸显中国与世界共同行动的框架,突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接交融的一面。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从文化共性切入,即突破中西方文化对立视角,实现对偏重文化差异、忽视文化共核的传统文化对比范式的超越,探索“跨文化交流格局;另一方面要做到个性化表达,突出中国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抗疫精神”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比较优势和特色话语,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二)跨文化、跨行业教育者的合作原则。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利用跨文化语境,弘扬“抗疫精神”,就要充分发挥跨文化语境的优势,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多方主体充当精神文化的解读者传播者,合作开展立德树人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仅不仅仅是校内教师,还应该有校外行业专家和社会媒体。共同讲好“抗疫精神”。通过多文化立场的观点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使得“抗疫精神”的内涵解读更真实和立体,丰富其精神内涵的外延,在实际教育互动中,为“抗疫精神”带来的思政教育课堂提供更多讨论性、思辨性和启发性。
(三)混合式育人原则。
        在跨文化语境下将课本之外的“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单纯凭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这时就要遵循混合式育人模式,实现两个维度的混合,即:线上育人与线下育人混合、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混合。思政介体的落实要以学生的输出成果为导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的能力输出提供平台,开展竞赛类、体验类、应用类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结合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立德树人在课内外的联动效应。

二、建设并优化育人资源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开展跨文化语境下的立德树人,需要有恰当的育人资源或素材作为依托。课程资源选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文化语境下体现“抗疫精神”的新闻事件、人物故事媒体评论、公共演讲、政府言行等。资源可呈现文字、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建设“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资源可以按照精准筛选育人素材、建设分类育人资源库和开发融合教材的发展路径来推进。
        在育人素材的选择上需要做到“三匹配”即:与主流价值观相匹配;与院校专业特色相匹配;与学生的认知相匹配。建设分类育人资源库的建设上,为服务不同课程、不同渠道的育人实践,需要建设分门别类的“抗疫精神”育人资源库。在搜集和选择案例时,除了要满足育人素材精准匹配原则,还要特别考虑跨文化语境下的素材特点来建设分类资源库。在保证语言地道、准确,观点无意识形态错误的基础上,按照语言难度分级,照顾不同英语平的学生。
        在开发融合教材上,思政教育的展开是依托教材来实现的,因此课程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承载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开发需要依托建设的育人资源库打造更成体系、并包含有教学活动设计,将为思政教育的落地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现实条件。以合适的教材为抓手,推动教师育人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提高,指导育人活动的开展。教材的设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教学案例集,也可以包括主题式、任务式项目式学习活动。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教师的素养与意识是做好思政教育介体的关键。教师自身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把所挖掘的育人元素全面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精度和效度,都与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密切相关。与单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开展立德树人相比,在大学英语课程下开展立德树人工作,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外,还特别需要加强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跨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教师只有自身拥有了较高的跨文化素养,如文化差异敏感性、国际理解力、中外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学生开展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其次,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为确保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能在跨文化语境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要求教师能准确筛选恰当的育人素材,根据不同的专业和知识背景有机融入到自身所教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甚至是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此外,还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更加敏锐的信息意识、更加综合的信息知识、更加专业而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信息道德与法律要求。教师需要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收集筛选和整理“抗疫”素材中适合符合思政介体标准的语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敏锐的信息意识;抗疫素材主要来自网络,教师开展多元化立德树人评价需要具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见,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于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夯实课程育人路径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是全国各高校所有专业学生都要修读的公共基础课,该门课“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将对高校整体立德树人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从课程性质来看,语言的交流也带有文化的交流,这使得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跨文化语境的天然属性。英语文章中蕴含了西方文化、理念、思维、习俗,都可以找准切入点,用跨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思辨式解读,这些与西方文化相对的中国文化元素往往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包括新闻时事中反映的价值伦理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也可以深度挖掘出“抗疫精神”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契合点,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

五、实施多维育人评价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指标可依,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并切实开展立德树人评价。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为推力,既要对学生开展评价,也要对教师开展评价,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发展。一个完善的育人评价体系既可以用于检验育人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也能使教育者在评价与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优化各项评价要素。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以及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将“抗疫精神”细化到人才培养目标直至健全课程教学大纲,使其切实指导大学英语课程的立德树人工作,指导教师开发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教学活动。
(二)学生评价多元化
        本研究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抗疫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在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价值塑造是长时间的过程,无法通过终结性评价直接判断效果,而需要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这就需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开展多元化评价。如将学生在“抗疫精神”主题讨论中的课堂发言、线上评论、以及学生参与校内外弘扬“抗疫精神”主题英语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指标。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开展基于学生“产出”的评价。内化学生价值观的“产出”是多样的、灵活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创意,自主设计具体的“产出”。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通过量表和日志等形式作为“产出”来考察。
(三)对于教师的评价
        除了前文谈到的对学生主体开展多元化评价,还需要优化对教师主体的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形成监督和奖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定期对教师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课堂内外的抽查,使思政教育形成教学常态、融入教学全流程、且要素可查可督;另一方面,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此外,还可以评价教师教学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方案对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并在评价与反思中不断优化各评价要素。
        上述融入机制的五个部分既是措施,也是保障,每一部分都是构成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各部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实现融入机制的动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