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互联网+”思维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器乐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袁晶晶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互联网+'思维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器乐教学”(课题编号:2020JDKT059),课题组主要成员:马小歌、潘水长、许蓉蓉 。
“互联网+”时代高校器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器乐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此为背景,概括了传统高校器乐教学的局限,剖析了“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器乐教学的模式辐射结果,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含义,梳理了混合式教学的多重价值,指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互联网+”;局限;混合式教学;价值
随着我国高校网络建设进程的加快,“互联网+”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校园,高校器乐教学以此为契机,逐渐构建了网络教学与课堂面授交互的混合模式,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一、“互联网+”:新型的社会生态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易观国际创始人于扬在2012年11月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以移动互联网为通道,为传统行业提供“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服务”。
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升到国民经济高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全面走上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的道路,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气象中健康发展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态,基于“开放、协作、分享、平等”的精神,发扬时效性、跨界性和集成优化特点,实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和改变。“互联网+”经由对传统和新兴的破立,构建可以广泛关联的各行业生态结构。
二、高校传统器乐教学的局限
在传统观念中,器乐演奏往往和师徒制挂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间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和经验传递。因此,器乐演奏课程多数仍采用了封闭式的教学体系,以一对一小课或一对几的小组课为授课模式。此种模式有其优势,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点对点师徒制使学生仅能从单一教师处获取指导,学生难以经由其他教师学习不同的观念和内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偏重,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演奏能力、艺术见解往往被忽视,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学习能动性受到抑制,无法真正地参与进课堂。
其次,以技能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课堂,出现了重技轻艺的普遍现象,造成音乐整体性知识的割裂,使音乐学习中蕴含的人与社会多元融合的深刻意义无法实现。器乐演奏不仅要求技能的全方位和熟练度,更要求与美学、传统音乐艺术、综合文化素养相关联,才能使演奏有根源、有底蕴、有深度、有情感。重技轻艺,充其量只能培养出技巧纯熟的演奏匠人,不能造就有音乐灵魂的艺术家。
最后,单一的考核形式导致评价方式片面刻板。典型的师徒制课堂中,评价尺度基本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而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杆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大的弊端。器乐演奏具有复杂性,表演效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巨大,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行为,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整个学习周期的状态,结果显然是片面而僵化的。
三、 混合式教学:“互联网+”对高校器乐教学的辐射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器乐教学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发扬互联网多元化的优势,解决传统音乐教学的封闭、垄断、单一缺陷,建立开放、灵活、个性的教育新格局,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器乐教学的发展导向。
此种形势下,高校器乐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这种全新模式将线上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成交互,基础知识的学习迁移到课前,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完成知识预备和问题提出,通过线下的实体课堂获得知识内化,再经由课后的线上反馈、调整,实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四、高校器乐混合式教学的价值体现
1.脱离单一教师权威的束缚,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因线上教学的加入,教师单一权威被打破,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多名师的指导,拓宽艺术视野,获得不同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感受。
由于抛开了教师权威思维惯性,学生在线上课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设定学习方式。在拥有较大自由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有充足的时间将抽象的音乐情感还原到作品的背景中,联系生活经验深入体味作品内容,在与社会的多重联系中逐步拓宽艺术视野。
2.扩充知识结构,促使器乐学习从技能掌握到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变
器乐演奏艺术是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要求演奏者具备文化底蕴、艺术诠释力和传承力。在混合模式下,线上课堂通过教师对立体化资源的推送,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知识结构。
混合式教学能增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线上推送的内容会涉及中西音乐史知识,甚至与文学、哲学、美术等不同专业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线上预习环节的音乐分析,综合了乐理、和声、曲式、民乐、民歌等多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具有文化整体观和表达力的复合型器乐演奏人才。
3.打破片面的考核机制,建立多角度更客观的评价方式
衡量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主观看法和终结性演奏结果。从教学评价的形成角度来讲,学生可充分享受网络红利,利用一些有记录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学习档案册,不断反思、改进和提高。
从科学性的考核角度讲,通过建立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分解量化学生在混合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考核的内容既含知识掌握,也包括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研究成效,考核的标准更加具体化和数据化,考核结果更有据可查、公正公平。
4.实现“主导-主体”双结合,推动个性化、能动性学习
混合式教学基于学习客体的基础和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资源选择、讨论引导仍依赖教师把关。而对于线上课堂推送的资源,只要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习时间和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也可以自行补充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达成个性化学习。
混合式教学丰富多元的学习构成和新颖卓越的学习体验,为器乐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学生在线上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逐步优化的学习体系。
5.支持移动式、碎片化学习,打造弹性学习空间
“互联网+”生态环境给新时期高校器乐教学打通了一条便捷、实效的高速通道。在传统课堂模式中,下课离开教室,意味着学习链的断裂,将这个矛盾转移到网络教学里,是可以在移动式、碎片化的新模块中解决的。
在发达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学生可以使用功能强大的各类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在线学习,利用零散时间逐个击破短时长的知识点。碎片化、移动式学习,可以将课堂无限延伸,打造弹性十足的学习空间。
6.助力大数据生成,提升器乐教学质量
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下,师生都会在平台交流和互动中留下痕迹,通过对教学数据进行精密的处理,可以挖掘潜在的器乐教育需求和价值。
大数据使智能化教学得以实现,教学的各个环节被保存和分析,输出为最优化的方案,提升高校器乐教学的质量。
五、混合式教学先决条件: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
多数高校对于互联网硬件配套已跨越传统的数字鸿沟,但各高校器乐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接入和使用过程中水平差距明显,削弱了混合式教学的效能。
教师信息化素养要提高,首先需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积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需要持续加大软硬件投入,不断提高网络硬件和各类软件资源;再次,持续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打造信息化水平高、事业心强的教师队伍,定期举行培训会和交流会;最后,以赛促学,定期举办各类信息化比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