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徐文睿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NDKT011),课题组主要成员:袁爱华、郭昭昭、杨亚洲、郑绍军、丹媛媛 。
一、课题任务完成情况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两篇论文,一篇发表于《大学化学》,一篇发表与《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还申报并获评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课题理论探索成果
本课题重点围绕专业建设的三大重要要素“课”“人”“制”的协同,全面分析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创新建立了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1)“课”-跨学科研究资源整合的复杂性程度高。“思政课程”是化学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领舞者,其核心要义在于为化学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价值引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而 “课程思政”必须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充分依托专业课程载体,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合适的教育和平台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式传到给学生。本课题研究重点是如果在化学学科思维的统摄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特质,探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2)“人”-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桥梁纽带至关重要。化学类“课程思政”载体在课程,实施过程的本质还是人对人的教育。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专业教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德性教育和“应教的理念,愿教的动力,会教的能力和善教的水平”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能力提升路径。
(3)“制”-贵在以“大思政建设”为统摄的机制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课程思政”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力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既“淡”且“粗”。如何建构起坚实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课程思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途径和实施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
三、主要实践改革效果
一是全面梳理《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专业课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化学化工类人才质量的要求,从思想政治信仰之维、科学文化素养之维和伦理德行情感之维、校院文化传承之维来挖掘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育人的精神内涵,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细化为四个维度、二十条具体要求,将“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目标显性化。以具体目标达成促进专业“课程思政”有实效。
二是将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按阶段实施,形成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矩阵。首先,将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特性统筹为四类课程:化学类专业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体系和科研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其次,根据课程体系特性,结合不同的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并根据“课程思政”建设阶段稳步推进,最后形成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机制体系。
三是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指导系部党支部开展政治学习,每学期定期安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解读讲座,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堂交流活动;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化学专业教指委委员为青年教师讲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用高水平的理论学习、实践探讨交流来提升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科哲学思维能力和立德树人的能力素养以及教学精神。
四是通过划拨专项建设经费支持教师撰写思政教学案例,录播“课程思政精品微课”,建设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依托相应研究成果打造化学类课程“课程思政”资源库。
通过对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6门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学院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有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院学风有了明显改善,考研录取率提升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