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职业养成视角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赵俊韬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职业养成视角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76),课题组主要成员:柴凡珺、司聪、戴雯惠、高曙光、王春兰、李骥、朱丽芬、戴久雅。
高校劳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高校想要提升育人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就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识到其属于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趋势。立足新时期,高校融合劳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创新教育形式,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全过程渗透劳动思想,通过精心规划融合教学内容,确保有效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其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大力讲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价值、明确劳动内涵,借助各种日常教育渗透教育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劳动品质,如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拓展劳动教育形式,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而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重点挖掘劳动理论素养,指导学生形成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此外,高校要建设一体化课程、加强师资建设、丰富实践机会,以此有效融合劳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育人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积极培养劳动精神
高校实行劳动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将其作为培养任务细化至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习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教育,切实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对此,高校要积极组织劳动教育,做好宣传工作,可以设置班长论坛、组织主题班团会,在团会中贴合新时代教育主题,积极整合各种典型案例,持续丰富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借助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又如,高校可以抓住各大节日,带领学生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此外,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劳模来校参与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在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此外,高校要结合现状,创设多元且富有活力的教育环境。其一,高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将其作为建设核心,多角度传达价值目标与教育理念。高校可以在校训、校歌中融合劳动精神,也可以细化到各个班级,要求教师结合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班风。其二,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多方向挖掘劳动育人元素,可以展示劳动产品、装饰劳动文化长廊、设置植树林等。其三,将劳动教育内容整合到制度建设中。例如,高校可以设置劳动学分制、设置专项奖金,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规范性。其四,高校要落实行为文化建设,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劳动发明大赛、劳动体验日等,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通过进入社会、进入基层,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的劳动认知。二、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课程
高校在整合劳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确保价值引领教育,提升育人效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内容,在融合劳动教育要构建一体化课程,在多方面渗透劳动思想与内涵。其一,高校要明确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树立融合理念。在教育期间,教师与管理者要结合一体化课程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工作。期间,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引领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品质,还要深刻掌握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以此提升教学水平。高校管理者要立足政治角度,贴合新时代背景开展劳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立足教育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一体化课程的开展意义,为学生制定高效可行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开展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其二,做好“进出口”教育,可以利用新生入学的阶段,及时开展劳动教育,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大一阶段强化学生的劳动认知与劳动习惯。同时,毕业典礼是渗透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契机,高校可以融合劳动思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态度与职业素养。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结合劳动教育。例如,为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讲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历史故事与经典案例、介绍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论述。又如,教师在讲解形势与政策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帮助学生形成劳动认知、提升个人劳动技能。此外,高校在设计劳动教育必修课时,可以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专题教育:劳动科学论、劳动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理论根本与理论内涵。三、打造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队伍
专业能力强、素质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可以保障教育有效融合、制度充分落实。对此,高校可以整合劳动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一体化师资团队。其一,应加强“专职教师”建设。高校要组织两类教育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或有关劳动教育的会议与研讨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二,加强“双师教师”内涵。高校要结合两门教育内容,渗透至理论与实践课堂,尤其是校企合作等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在提升专业的同时强化技能。其三,大力招聘“社会兼职教师”。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鼓励各地方先进干部、单位专家、理论专家进入高校参与教育工作。对此,高校要定期邀请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管理者或创业者来校兼职,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通过此种方式,创新高校师资建设机制,更好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全方位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素养。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机会
现代教育倡导教育情景化、综合化,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此,高校要整合劳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实景”实践机会。其中,应将两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到高校顶层设计中,还需借助多方力量,如政府、企业、家庭等,设置高校劳动教育联盟。其中,政府部门要多元化联合其他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人才需求与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劳动实践场所,或联合学校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针对家庭教育而言,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做好家庭劳动示范。最后,高校要营造实景教育基地,或整合美育、心理健康等其他课程,为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做好准备。通过此种方式,构建“实景”实践基地,在各种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立足宏观角度,明确此项任务属于系统工程,需立足整体,做好教育融合设计与实践活动组织,在制度与教育中不断突破、多方面创新,以此强化教育价值与教育内涵。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要充分融合,立足新时代背景、结合育人目标,从宏观角度出发,进一步审视、挖掘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与举措。在相互渗透时,要借助劳动教育内容培养人才的劳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整合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提升教育有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融合提供保障、创设机会;整合多方力量丰富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综合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此种方式,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培养新时代全能型人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