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常州大学作者:林栋、潘娜发布:2022-11-11 14:08分享:

常州大学林栋、潘娜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01),课题组主要成员:陶珠、嵇炜 。

       “一带一路”是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战略,沿线共有64个国家,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种语言分别是阿拉伯语、英语和俄语,其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大部分沿线国家的主要工作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经济文化的对外交往呼唤一大批具备语言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也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一带一路”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国际化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后疫情时代,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推动并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加深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具体而言,要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学习。
       《辞海》定义人文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在《高级汉语大词典》里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量化内容;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思维与行为中。多数学者同意将人文素养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纬度。人文知识是外显的内容;人文态度是对人类社群伦理的关注;人文思想是思考问题的内隐逻辑和实践方法;人文精神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改革课堂教学着力点,加强人文知识的融合

       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 、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价值的主渠道。要切实落实人文素养教育,必须改革现有的实用主义主导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人文科学内容的有机融入,尝试建立跨学科的通识课程群,融合“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人文知识内容,并加强人文教育的学分约束力。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外语专业培养目标不是冲突的,而是相互补充、互为推动的过程,语言既承载着文化,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由语言的功能评价导向向内容表达评价转变,通过多样和广泛的过程评价,倡导在会话、演讲等专业课中加入人文素养外显的正面性、丰富度和共情力的考核比重。一味强调外语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塑造学生的人文道德品质与人文修养情怀是不可取的。
       “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上是联系西方贸易、开展文化交流的通道,大约有四条,即“草原森林丝绸之路”“高山峡谷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草原森林丝绸之路”和“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在北方,被统称为“北方丝绸之路”,“高山峡谷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方,被统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现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在传统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这就需要“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必须了解“丝绸之路”,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合作倡议,因此要以这些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一带一路”,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现实的选择,才能更好地与其交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开展。

二、深耕文化自信沃土,培养正确的人文态度

       近代的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主义”“金钱主义”等功利化思潮产生的,它强调人的认知态度,而态度是带有情感的行为。外语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跨文化胜任力的语言和人文交流使者,首先必须根植并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思想价值,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应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比如尝试开设用外语演绎中国诗词歌赋和传统故事,创新开展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感的中国文化第二课堂,与海外孔子学院结对讲好中国故事等,在培养中国文化底蕴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人文态度还包括对自然、人类社群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专业人才培养也应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格局,既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也要拓展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关注“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和机遇挑战。
       开放是发展的前提,综观人类历史,坚持开放的时代,往往是大发展的时代,封闭的时代,往往是逐渐落后的时代。作为个体,只有坚持开放的心态,才能抛弃狭隘,广交朋友,保守封闭,则必然思想僵化、故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思进取。截至目前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订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意味着中国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在“一带一路”建设只有秉持开放并包的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相互开放资金、人才、物资市场,才能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务实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推广思辨教学模式,厚植自由的人文思想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人文素养教育十分注重,提出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和辩论的方法,即著名的“苏格拉底法”;中国唐代思想家韩愈也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理念。简单地说,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思辨是人文思想的内在逻辑。教学组织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理性的思维判断和独立的思维见解。教学内容加入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迁移,分析阅读文本下凝聚的历史、政治和精神;教师要改变被动执行教学计划的角色定位,多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大主观性考核的比重,多采用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演讲辩论等方式。

四、重视心理健康和就业教育,弘扬积极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人生的追求和关切,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专业建设正在深化以提升人文精神为内涵的课程体系改革,然而,心理健康和就业教育一直都被弱化,没有被纳入人文教育体系中去。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诚实守信、勇敢耐挫的健康心理,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维度;其次,经济生活方式和物质利益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应切实重视就业指导课、生涯规划课等就业教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通过“一带一路”工作场景模拟和角色体验,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培养是长期的,效果是缓慢的。每一个参与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把尊重人文差异、加深互鉴互容,凝聚精神共识贯穿整个培养体系,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求同存异”的精神旨归。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