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高职体育课程“多元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研究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钱北军、徐江波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高职体育课程‘多元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79),课题组主要成员:毕先超、王静芳、闫小虎、杨文明、刘长亮、郭浩、陈国超、余慧琳 。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各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强调职业院校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须投入大力支持。随着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均对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开展提出了要求,对高职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方法、科研水平等均有着了更高的考察和考核标准。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综合发展其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是进行学生培养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加快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理念,形成符合时代背景和教育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才能顺应教育教学的时代发展速度。
时代、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扩散和疫情常态化下的教学形式转变,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需要进一步探新。职业性人才已成为现时农工业生产、社会服务业的主力,现代化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科学价值观、创新意识、正确思想引导、健康体质和生活方式等。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面临着线下课程开展受限、课外锻炼机会少、学校长期封控造成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等难题,在此影响之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外“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呼之欲出。
1 “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1.1 以教为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多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科学和谐发展,教育部等多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课程的开展中,需要坚守“立德树人”原则,加快推进“素质育人”,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专业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体育课程的需要并重理论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时刻牢记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双重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开展需强化意识,院校领导作为体育课内外开展情况的主要责任人,开展时间、开展形式和开展频率均可反应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方面的状况。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直接负责人,在根据学生体质发展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需合理做好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控设计,提高在疫情常态化和突发疫情防控下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率和课外锻炼兴趣。
1.2 多维搭建,改革课内外联合教学方法
课内外“多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就要求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得以转变,这就意味着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在此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体育面向所有群众,但其普及率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397.14万个,总面积达到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41平方米。疫情造成的居家隔离状态,这就需要社会体育能够为学生在课外提供场地、设施,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其次,学校层面受长期疫情封控的影响,在保证疫情可控制和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线下体育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最后,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在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课内外“多元一体化”模式提供了便利。“互联网+”、“雨课堂”及慕课的开发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方便有效地进行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更保证了每位学生学习的公平性。通过动作讲解视频、比赛视频以及慢动作回放等视频形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从学习运动技能到掌握运动技能再到体育运动意识形成,科学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1.3 软硬升级,创新教学新平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应注意软硬件双重提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休闲体育也逐步走进校园,因此在硬件上院校应给予及时补充和完善。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场地、器材以及教师资源等固有条件,合理拓宽运动项目种类,在原有的三大球、三小球、田径等传统学校体育项目的基础之上,引进开发街舞、瑜伽和跆拳道等项目,合理购置、配备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较好地吸引力学生参与体育课程。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自身也有独立且完备地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将运动技能的传授和生理、保健、卫生等知识进行结合教学,应加快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尽快从传统的“休闲课程模式”转变过来。通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将运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行为动机层面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增加竞赛裁判规则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改变了以往课外运动竞赛只成为部分人才能够参与的活动的形式。而以上软件方面的提升,也就意味着体育教师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这也要求体育教师需要经常进行“知识营养”的补充。院校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学历进修和外出培训,不仅要“走出去”,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能够接触到外校各类教学思想和方法;还要“请进来”,邀请省、市体育教育名师,周期性进校园进行培训和讲座。
2 体育课程内外“多元一体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学习兴趣,创新教学理念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保持着教师完全掌握课程进度的现状,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无法有效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适当进行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教学和课外活动,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健康分组中准备组和医疗体育组的学生,需注意减少对他们主观兴趣的影响,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内上课和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课外交流学习的经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休闲体育项目逐渐进入校园,较好吸引学生参与的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对课堂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多元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融入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中是十分必要的,该模式不仅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死寂气氛的同时,突破传统技能教学的束缚,更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意识提供不竭动力。体育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相同,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应时刻保持其主体性作用,呼吁学生积极进入课堂,融入教学;但也与其他课程不同,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动作和方法的指导,合理应用示范、讲解及图片视频观看等方法,科学练习,保证学生能够在动作学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动作技术学习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自动化阶段”顺序,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提升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2 素质提升,融合发展
五育融合,打造的是面向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专业型技术人才,这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四五”规划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要求,其中提到要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体育育人不仅在身体层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在精神层面鼓励学生积极享受生活。身心同时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带去了极大的益处,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出的创新“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急需体育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突破“体育课只教技能”的现实状况,打破学生在体育课也未能学会一项技能的困境,鼓励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综合素质发展和“五育”开展提供思想前提。
3 思考和展望
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教育教学必须得以进步,必须符合教学需求,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外“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种适用于广大职业院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推广和实行,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其学习动力,加快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未来形成良好抗压能力、培养坚韧意志,积极服务社会有着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鼓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首先从思想上进行转变,积极参与,积极投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改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