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高校外语课程的实践研究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万文君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高校外语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98),课题组主要成员:丁爱琴、程茜、秦金花、杨健红、王燕、陈亮亮。
本研究理论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具备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或其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个体被群体的文化所影响。文化认同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森提出,之后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领域,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此,一个群体如对外来文化价值认同,则足以摧毁本民族的精神、摧毁本民族的政治、社会体制。一个民族只有对母语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才能形成推动民族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从而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个人的认知、交际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学习,更是对目标语历史文化、习俗观念、价值品质等的了解和感知,产生如文化价值取向等“非语言性的学习结果”对学习者的文化认同、交际模式、生活习惯等能够产生影响。因此,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且正被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彭兵转( 2020) 指出,新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培养学习者形成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以批判的视角看待不同文化,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碰撞和交融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文化认同,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目标语单向文化的导入,而是双向文化的交叉交际,其主导应建立在母语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良性发展。对母语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构建是外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探索,英语教学与思政建设双向发展、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了英语类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必然途径。就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文秋芳 将其解读为: “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徐锦芬 认为,英语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就是要将育人的内容、要求、原则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张敬源、王娜 等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是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是与外语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的育人方法,与外语教学能力相融相嵌的育人能力。
高职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核心素养,发挥英语课堂育人功能,丰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实现课程时代价值的新路径。
本研究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及结论
高职英语培养目标包含英语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理念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高职英语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大,内容涉猎广泛,英语与思政教育同属为人文学科,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更有利于英语教学和立德树人的开展。基于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分析,以笔者所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中,以母语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有利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利于双向跨文化交际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现状及需求。实施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初期,通过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级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通过学生访谈,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可行实施路径提供依据。
调查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受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跨文化理解力、敏感性及跨文化效力三个维度间的相互关系;3)受测学生了解母语文化的现状;4)英语教学中四种因素(教师、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媒体及网络、环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受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效力各维度表现均比较薄弱;2)学生对本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有着较为明确的意识,然而由于缺乏对母语文化的深入了解及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在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挑战;3)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学习者动机及课程这三个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正相关性,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施路径及案例
2.1通过英语全课程类课程思政融合提升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外语课程而言,通常分为公共类、专业方向类及实践类,每一个类别应该各有侧重地开展思政教学,基于课程特点及目标,充分挖掘思政点,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1) 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合
公共英语课程覆盖全校所有高职类专业的多个年级,是公共必修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公共类英语课程中以主题式、项目式思政教育为主要模式,将教材与时事、热点、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相结合,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建设。将人文素质、爱国情怀、价值信仰、文化对比作为公共类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
以《新标准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Book 1为例,其中Unit 3 Gifts和Unit 8 Festivals分别介绍西方国家节日送礼和节日习俗。将两个单元的内容二次整合为Culture主题,充分学习与西方文化中重要节日、赠送礼物等相关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在了解文中介绍的西方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赠送礼物等习俗与之进行比较,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诸如圣诞节、万圣节这样的西方节日从英文表达到常见活动、食物都能用英文叙述一二,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尤其是节日背后的历史背景等英文表述却困难重重,反映出明显的“文化失语”现象。文化比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向文化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一件有挑战却充满自豪感的事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将缺失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加以补充,以新媒体的手段将语言作品上传网络,获得点赞与评价,使语言学习“任务”具有可观性、成就感,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心。
再以《新编大学英语》Book 1 Unit 4 Being Creative为例,以教材为基础,将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本单元围绕Being Creative(“创造力”)这一话题,Text A 以Steve Jobs的著名演讲“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为Text A文本,激励大学生坚持梦想、打破常规、坚持创新。Text B The Creative personalities以辩证思维说明创新品质的特点。结合单元主题—Being Creative,将Text A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背景,以“创造力推动文化传承”为育人主题,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以语言篇和育人篇展开设计,围绕“创造力推动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分为Meet creative figures-- Explore creative stories—More creative stories in China—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evival四个子项目任务。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框架,在各个子项目中分别融入民族自豪感、名人的正能量、创造力品质、“双创”实践等课程思政元素,以Steve Jobs这一人物为引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名人、身边的创新故事、创业人物,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及学生特点,将思政教育日常化、有效化。
2)专业方向类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合
以本校开设专业为例,本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了大量专业类课程,如英美文学、翻译、英美概况等。这类课程以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文学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学习者的文化取向。这类课程的思政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目标是要纠正学习者的文化不自信、构建平等文化心态,建立学习者的文化自信,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以《翻译》课程为例,将中翻英板块进行模块化处理,划分为文化篇、经济篇、文学篇等多个主题式板块,将翻译技巧与学生生活中、社会发展、时事热点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在翻译实践中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直观了解,建立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课堂中加入对译者的介绍,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教育学生,如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笔耕不辍至黄昏、坚持译路从初心”的壮举 ,新一代翻译工作者张璐女士对中国古诗词的精妙理解、引经据典的能力,无数口译工作者常年坚持高强度训练的责任感和毅力等等,将“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无声浸润学生心中。
3)实训实践巩固课堂思政教育成果
实践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将课堂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开花结果的重要手段。以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她们的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自信和意识认同传递进小学课堂中,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
2.2 提升教师双向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保障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实践路径是重要环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的跨文化能力首要表现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实施双向跨文化交际教学。《纲要》中明确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多项工作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作为英语教师更应意识到课程思政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意识到英语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提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及手段、学习及创新的能力、反思及思辨的能力,使其成为自身“思政教育”的隐形能力,并主动投入到探索实践中,将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教学及育人目标之一,融入到教学及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构建高校育人的大格局。近年来,本校英语教师通过参加各类外语课程思政讲座培训、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及展示、研讨等专题活动,不断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